EPC铸渗—铸铁基表面合金层组织与耐热性能的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2页 |
·消失模铸造法 | 第8-10页 |
·生产原理与工艺流程 | 第8-10页 |
·消失模铸造的特点 | 第10页 |
·表面合金化工艺 | 第10-14页 |
·表面涂层制备方法 | 第11-12页 |
·铸渗工艺发展过程 | 第12-13页 |
·铸渗工艺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 第13-14页 |
·铸渗工艺的基本原理 | 第13页 |
·表面合金化-铸渗工艺的特点 | 第13-14页 |
·铸渗合金层界面研究 | 第14-18页 |
·铸渗界面类型 | 第14-15页 |
·合金化-铸渗原理分析 | 第15-16页 |
·铸渗机理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铸渗组织 | 第16页 |
·合金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合金中不同元素的作用 | 第17-18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0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试验内容和方法 | 第22-33页 |
·实验材料的选择 | 第22-25页 |
·基体材料的选择 | 第22-23页 |
·合金层成分的选取 | 第23-24页 |
·粘结剂与熔剂的选择 | 第24-25页 |
·实验方案 | 第25-30页 |
·消失模的准备 | 第26页 |
·铸渗涂层的混合 | 第26-27页 |
·铸渗涂层和涂料的制备 | 第27-28页 |
·造型和浇注 | 第28-29页 |
·铸渗涂层厚度的设计 | 第29-30页 |
·铸渗涂层颗粒大小的选择 | 第30页 |
·合金层组织分析 | 第30-31页 |
·金相观测 | 第30-31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1页 |
·XRD衍射分析 | 第31页 |
·耐热抗氧化性能检测 | 第31页 |
·热疲劳实验 | 第31页 |
·氧化增重实验 | 第31页 |
·实验设备 | 第31-33页 |
第3章 铸渗合金层组织与成分分析 | 第33-47页 |
·不同涂层成分试样编号 | 第33-34页 |
·合金层组织观察 | 第34-41页 |
·基体组织形态 | 第34-35页 |
·不同合金成分界面显微组织 | 第35-41页 |
·涂层成分中含铁时界面组织形态 | 第35-38页 |
·涂层成分中不含铁时界面组织形态 | 第38-41页 |
·涂层与基体交界处成分分析 | 第41-45页 |
·能谱分析 | 第41-44页 |
·XRD分析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铸渗合金层耐热性能的研究 | 第47-55页 |
·耐热性测定方法 | 第47-49页 |
·抗氧化性的测定方法 | 第47-48页 |
·热疲劳试验 | 第48-49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氧化增重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热疲劳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铸渗合金化原理分析 | 第55-64页 |
·界面形成原理 | 第55-60页 |
·金属间化合物或固溶体的形成 | 第55-56页 |
·合金层与铸铁基体位置 | 第56页 |
·合金元素在铸铁中的渗入速度 | 第56-57页 |
·合金层颗粒浸渗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 第57-60页 |
·铸渗合金化过程动力学分析 | 第60-62页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0-62页 |
·影响铸渗的因素分析 | 第62页 |
·铸渗合金化层形成过程分析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摘要 | 第69-72页 |
ABSTRACT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