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土拱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土拱效应研究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 ·桩排式支护结构体系 | 第11-14页 |
| ·概述 | 第11-12页 |
| ·被动桩概述 | 第12-13页 |
| ·主动桩概述 | 第13-14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颗粒流软件综述 | 第15-22页 |
| ·颗粒流模型 | 第15-21页 |
| ·颗粒流方法综述 | 第15页 |
| ·双轴试验 | 第15-16页 |
| ·颗粒生成 | 第16-17页 |
| ·接触特性 | 第17页 |
| ·颗粒流模型运算过程 | 第17-21页 |
| ·颗粒流评价 | 第21-22页 |
| ·优势 | 第21页 |
| ·颗粒流的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基坑排桩主动区桩间土拱效应的颗粒流模拟研究 | 第22-40页 |
| ·引言 | 第22-23页 |
| ·颗粒流模型的建立 | 第23-26页 |
| ·实际问题的简化 | 第23-24页 |
| ·颗粒流模型 | 第24-26页 |
| ·土拱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过程分析 | 第26-36页 |
| ·土拱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受力分析 | 第26-28页 |
| ·整体变形破坏 | 第28-29页 |
| ·土拱效应应力分析 | 第29-32页 |
| ·拱矢高度与桩间距的关系 | 第32-34页 |
| ·位移成拱 | 第34-35页 |
| ·土拱的失效 | 第35-36页 |
| ·土拱效应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9页 |
| ·桩间距和摩擦系数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截面形状的影响 | 第37-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基坑排桩被动区水平剖面桩土性状的颗粒流模拟研究 | 第40-52页 |
| ·前沿 | 第40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 ·应力分析 | 第42-46页 |
| ·桩上应力分析 | 第42-43页 |
| ·被动区土体中应力分析 | 第43-44页 |
| ·颗粒流模型中的应力发展过程 | 第44-46页 |
| ·位移分析 | 第46-49页 |
| ·位移拱 | 第46-47页 |
| ·颗粒流模型中桩的位移矢量的发展 | 第47-49页 |
| ·桩间距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各个间距时形成应力拱需要的最小位移 | 第49-50页 |
| ·各个桩间距形成土拱时桩上最小荷载的比较 | 第50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基坑排桩被动区竖向剖面桩土性状的颗粒流模拟研究 | 第52-57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2页 |
| ·颗粒流分析结果 | 第52-56页 |
| ·桩土应力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 ·桩土位移分析 | 第53-56页 |
| ·本章总结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