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提出 | 第9-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大跨度结构的特点 | 第12-13页 |
| ·工程背景 | 第13-14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 第2章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15-24页 |
| ·引言 | 第15页 |
| ·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 | 第15-16页 |
| ·pushover分析方法 | 第16-19页 |
|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假定 | 第17页 |
|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转换 | 第17-18页 |
| ·常见的水平侧向力分布形式 | 第18-19页 |
| ·塑性铰的不同状态 | 第19-20页 |
| ·能力谱方法 | 第20-23页 |
| ·能力谱曲线 | 第20-21页 |
| ·需求谱曲线 | 第21页 |
| ·性能点的确定 | 第2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结构的PUSHOVER分析 | 第24-38页 |
| ·工程简介 | 第24-25页 |
| ·参数准备 | 第25页 |
| ·程序提供的两种水平加载模式 | 第25页 |
| ·模态分析的结果 | 第25-27页 |
|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27-28页 |
| ·多遇地震作用下反应谱法的分析结果 | 第27-28页 |
| ·结构的主轴方向 | 第28页 |
| ·pushover分析 | 第28-33页 |
| ·荷载工况选择 | 第28页 |
| ·塑性铰的指定 | 第28-29页 |
| ·顶点位移和基底剪力 | 第29-30页 |
|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pushover分析 | 第30-32页 |
|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层间位移角 | 第32-33页 |
|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性能分析 | 第33-35页 |
| ·罕遇地震作用下pushover分析 | 第33-34页 |
|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 | 第34-35页 |
| ·结构最先屈服的薄弱部位 | 第35-36页 |
| ·结论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4章 基于时程分析方法 | 第38-46页 |
| ·概述 | 第38页 |
| ·地震波的选取和调整 | 第38-41页 |
| ·水平地震波作用下结构顶点的时程曲线 | 第41-44页 |
| ·结构顶点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曲线 | 第41-42页 |
| ·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最大顶点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角比较 | 第42-43页 |
| ·结构顶点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曲线 | 第43-44页 |
|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最大顶点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角比较 | 第44页 |
| ·pushover与时程分析结果的相对比值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6页 |
| ·展望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