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柳州市为例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建设用地扩张较快,土地利用率亟待提高 | 第11页 |
·建设用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集约利用潜力较大 | 第11-12页 |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愈加完善,但仍有不足之处 | 第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14-16页 |
·评价方法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研究难点与重点 | 第19页 |
·研究可能创新点 | 第19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9-21页 |
2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 | 第21-22页 |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地租、地价理论 | 第22-23页 |
·区位理论 | 第23-2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页 |
·定量分析理论 | 第24-25页 |
·协同理论 | 第25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5-26页 |
3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31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6-27页 |
·目的性原则 | 第26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26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6-27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27页 |
·动态性原则 | 第27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7-30页 |
·土地投入产出水平指标 | 第28-29页 |
·土地利用强度指标 | 第29页 |
·土地利用动态潜力指标 | 第29页 |
·土地利用效益指标 | 第29-30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0-31页 |
4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 第31-39页 |
·数据的标准化方法 | 第31-32页 |
·标准化法 | 第31页 |
·比重法 | 第31-32页 |
·极差标准化法 | 第32页 |
·极大值标准化法 | 第32页 |
·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32-34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2-33页 |
·熵值法 | 第33-34页 |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4-37页 |
·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 | 第34页 |
·TOPSIS评价模型 | 第34-36页 |
·协调度评价模型 | 第36-37页 |
·多元系统聚类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数据的标准化 | 第37页 |
·距离的计算 | 第37-38页 |
·根据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 | 第38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5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实证研究 | 第39-64页 |
·柳州市概况 | 第39-43页 |
·柳州市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 第39-40页 |
·柳州市建设用地的变化趋势 | 第40-42页 |
·柳州市建设用地特点 | 第42-43页 |
·柳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 | 第43-51页 |
·数据的来源 | 第43-44页 |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方法 | 第44页 |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过程 | 第44-50页 |
·柳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态变化趋势 | 第50-51页 |
·柳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 | 第51-63页 |
·数据的来源 | 第51-52页 |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方法 | 第52页 |
·熵值法确定权重 | 第52-55页 |
·基于TOPSIS模型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 | 第55-58页 |
·基于协调度模型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 | 第58-60页 |
·柳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分类及其特征 | 第60-63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6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策 | 第64-68页 |
·因地制宜,提高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 第64-65页 |
·加大中心城区改造力度,挖掘土地利用潜力 | 第64页 |
·强化土地投入力度,促进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 第64-65页 |
·统筹区域发展,提高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 第65页 |
·科学构建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的引导和控制 | 第65-66页 |
·统筹规划职能,提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位 | 第65页 |
·树立集约用地原则,提高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 | 第65-66页 |
·科学编制乡(镇)村规划,促进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 | 第66页 |
·不断完善土地市场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 第66页 |
·规范国有土地出让行为,促进集约用地 | 第66页 |
·健全土地交易市场,大力发展二、三级土地市场 | 第66页 |
·切实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 第66-68页 |
·充分发挥经济激励机制,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 第66-67页 |
·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监管,提高土地利用率 | 第67-68页 |
7 结语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