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关于社区治理环境的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的社区治理环境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的社区治理环境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的思路技术路线图、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评述 | 第19-27页 |
·社区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社区概念 | 第19-20页 |
·农村社区概念 | 第20页 |
·传统的环境治理理论 | 第20-24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20-22页 |
·环境产权理论 | 第22-23页 |
·“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第23-24页 |
·传统环境保护手段的评述 | 第24页 |
·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及评述 | 第24-27页 |
·公地的悲哀模型 | 第24-25页 |
·囚徒困境博弈模型 | 第25-26页 |
·集体行动苦境模型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农村环境问题社区管理的现状及现实条件 | 第27-36页 |
·当前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9页 |
·农村生存环境恶化 | 第27页 |
·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 第27-28页 |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 第28-29页 |
·农村环境问题社区治理分析和现实条件 | 第29-32页 |
·农村环境社区治理的优势分析 | 第29-31页 |
·我国有具有社区管理的传统 | 第31-32页 |
·农村环境问题社区管理的动力体系 | 第32-36页 |
·农村环境问题的社区管理条件 | 第33页 |
·农村环境问题社区管理的推力因素 | 第33-34页 |
·农村环境问题社区管理的拉力因素 | 第34-35页 |
·农村环境问题社区管理的催化剂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农村环境问题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及博弈模型 | 第36-44页 |
·农村环境问题社区管理的运行机制 | 第36-39页 |
·建立有效的杜区管理的决策机制 | 第36页 |
·构建社区的利益分配机制 | 第36-37页 |
·形成有效的社区环境保护机制 | 第37-38页 |
·形成有效的社区保障机制 | 第38页 |
·农村环境问题社区管理的机制框架 | 第38-39页 |
·农村环境社区治理的博弈模型 | 第39-44页 |
·囚徒困境及其多人博弈的演进 | 第39-42页 |
·社区个人理性与集体选择 | 第42-43页 |
·社区集体行动的逻辑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农村环境问题社区管理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体系 | 第44-54页 |
·农村环境问题社区管理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农村社区居民的特征 | 第44-45页 |
·社区经济水平 | 第45页 |
·社区文化特征 | 第45-46页 |
·社区政治因素 | 第46-47页 |
·农村环境问题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47-48页 |
·农村环境问题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的指标评价体系 | 第48-54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8-49页 |
·农村环境保护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 | 第49页 |
·AHP 问卷数据分析及评价体系 | 第49-54页 |
第六章 农村环境问题社区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第54-57页 |
·农村环境问题社区管理对策 | 第54-55页 |
·健全和完善社区管理相应制度规范 | 第54页 |
·组建农村社区管理组织 | 第54-55页 |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水平 | 第55页 |
·对农村环境问题社区管理的建议 | 第55-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