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1 引言 | 第14-2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研究现状及实践评述 | 第15-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与实践评述 | 第18-19页 |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2页 |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 第23-35页 |
·农业政策性银行存在的理论依据 | 第23-25页 |
·国家干预理论 | 第23页 |
·资源配置理论 | 第23页 |
·农业经济理论 | 第23-24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4-25页 |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 第25-32页 |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概念 | 第25-26页 |
·农村政策性银行基本属性 | 第26-29页 |
·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 | 第29-32页 |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提供质量更高的全方 位服务 | 第32-35页 |
·改革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方式是解决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发展诟病的有效途径 | 第32页 |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提升、创新优质服务理念 | 第32-35页 |
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历史沿革与现实考察 | 第35-46页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产生背景 | 第35-36页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展历史沿革及评价 | 第36-40页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现状分析 | 第40-42页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存在问题及分析 | 第42-46页 |
·功能定位缺失,法律保障缺乏 | 第42-43页 |
·业务、功能单一,政策性特征不明显 | 第43页 |
·资金来源狭窄与运用结构失衡 | 第43-44页 |
·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 第44-45页 |
·机构设置和人事管理落后 | 第45-46页 |
4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经验借鉴 | 第46-55页 |
·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及运作方式 | 第46-50页 |
·法国:逐步走向民营和全能化 | 第46-47页 |
·美国:基于市场机制的分工合作 | 第47-48页 |
·日本:从政府过度干预到让位于民间 | 第48-50页 |
·发展中国家典型事例 | 第50-51页 |
·印度:国家政策代理及密切分工 | 第50页 |
·马来西亚:政府直接拨款并双轨运行 | 第50-51页 |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51-55页 |
5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与运行机制的构建 | 第55-69页 |
·职能定位 | 第55-63页 |
·基于新农村建设需求,总代理农村政策性业务 | 第58-59页 |
·精化传统业务的营销与管理 | 第59页 |
·承担担保和资金批发业务 | 第59-60页 |
·承担农业产业开发性贷款 | 第60-61页 |
·捆绑式诱导农业保险业务 | 第61-62页 |
·发挥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 第62-63页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运行机制的构建 | 第63-69页 |
·建立与现代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 | 第63-64页 |
·建立和完善农业发展银行风险控制机制 | 第64-66页 |
·构建和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绩效考评机制 | 第66-67页 |
·改进机构设置和用人管理机制 | 第67-69页 |
6 促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 | 第69-76页 |
·政府政策支持 | 第69-70页 |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第70-71页 |
·农村担保体系建设 | 第71-73页 |
·法制环境建设 | 第73-74页 |
·监管体系建设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