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55页 |
1.1 能源与太阳能利用 | 第11-13页 |
1.1.1 能源概述 | 第11页 |
1.1.2 太阳能概述 | 第11-13页 |
1.2 太阳能电池 | 第13-18页 |
1.2.1 硅基太阳能电池 | 第16页 |
1.2.2 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 | 第16页 |
1.2.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第16-17页 |
1.2.4 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17-18页 |
1.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 第18-37页 |
1.3.1 引言 | 第18页 |
1.3.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基本原理 | 第18-20页 |
1.3.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组成 | 第20-26页 |
1.3.4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敏化剂的分类 | 第26-36页 |
1.3.5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展望 | 第36-37页 |
1.4 二氧化碳转化及利用 | 第37-44页 |
1.4.1 二氧化碳还原技术 | 第37-38页 |
1.4.2 二氧化碳还原的研究背景 | 第38-40页 |
1.4.3 二氧化碳还原的热力学研究 | 第40页 |
1.4.4 二氧化碳还原的机理 | 第40-43页 |
1.4.5 二氧化碳还原的发展及展望 | 第43-44页 |
1.5 选题依据及创新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5页 |
第二章 对称型Salen型染料的制备及其光伏性能表征 | 第55-79页 |
2.1 引言 | 第55-57页 |
2.1.1 席夫碱的应用 | 第55-56页 |
2.1.2 太阳能电池进展 | 第56-5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7-65页 |
2.2.1 实验试剂及纯化处理 | 第57-58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58-59页 |
2.2.3 化合物的合成 | 第59-62页 |
2.2.4 二氧化钛电极的制备 | 第62-63页 |
2.2.5 电池的制备 | 第63-64页 |
2.2.6 染料化学性质及电池性能测试 | 第64-65页 |
2.3 敏化剂的结构 | 第65-67页 |
2.3.1 传统锚定基团-双齿锚定基染料的合成 | 第65-66页 |
2.3.2 四齿锚定基团的合成 | 第66-67页 |
2.4 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光学性质 | 第67-68页 |
2.5 染料的电学性质 | 第68-71页 |
2.6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 | 第71-73页 |
2.7 席夫碱金属配合物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计算 | 第73-74页 |
2.8 小结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第三章 D-π-A型Salen染料的制备及其光伏性能表征 | 第79-105页 |
3.1 引言 | 第79-8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1-89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81-82页 |
3.2.2 敏化剂的合成基表征 | 第82-87页 |
3.2.3 二氧化钛电极的制备 | 第87-88页 |
3.2.4 电池的制备 | 第88页 |
3.2.5 染料化学性质及电池性能测试 | 第88-89页 |
3.3 敏化剂的结构 | 第89-90页 |
3.3.1 电子受体的合成 | 第89-90页 |
3.3.2 供电子体的合成 | 第90页 |
3.3.3 共轭体系的合成 | 第90页 |
3.3.4 Sx系列染料的合成 | 第90页 |
3.4 染料的光学性能 | 第90-93页 |
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93-94页 |
3.6 染料的电学性质 | 第94-96页 |
3.7 Sx系列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 | 第96-98页 |
3.8 Sx系列染料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 第98-99页 |
3.9 电化学阻抗 | 第99-101页 |
3.10 小结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第四章 卟啉染料的制备及其光伏性能表征 | 第105-129页 |
4.1 引言 | 第105-108页 |
4.1.1 卟啉概述 | 第105-106页 |
4.1.2 选题来源 | 第106-10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8-114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108页 |
4.2.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108-112页 |
4.2.3 二氧化钛电极的制备 | 第112-113页 |
4.2.4 电池的制备 | 第113页 |
4.2.5 染料化学性质及电池性能测试 | 第113-114页 |
4.3 敏化剂的结构 | 第114-115页 |
4.4 染料的光学性质 | 第115-117页 |
4.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117-119页 |
4.6 染料的电学性质 | 第119-121页 |
4.7 金属卟啉配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计算 | 第121页 |
4.8 电池的光伏性能 | 第121-124页 |
4.9 电化学阻抗(EIS) | 第124页 |
4.10 小结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9页 |
第五章 二氧化碳还原 | 第129-160页 |
5.1 引言 | 第129-13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32-137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132-133页 |
5.2.2 NR系列染料的的合成 | 第133-136页 |
5.2.3 光阴极的制备(NRx@TiO_2或Pd/NRx@TiO_2) | 第136-137页 |
5.2.4 光阳极(Co-Pi:W/BiVO_4薄膜)的制备 | 第137页 |
5.3 NRx系列染料 | 第137-142页 |
5.3.1 分子设计及合成策略 | 第137-138页 |
5.3.2 染料的光物理性质 | 第138-140页 |
5.3.3 染料电化学性质 | 第140页 |
5.3.4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 第140-142页 |
5.4 光阴极的表征 | 第142-146页 |
5.4.1 光阴极Pd/NR2@TiO_2的XPS能谱 | 第142-143页 |
5.4.2 NRx@TiO_2光阴极FT-IR测试 | 第143-144页 |
5.4.3 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表征 | 第144-145页 |
5.4.4 XRD表征 | 第145页 |
5.4.5 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 第145-146页 |
5.5 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 第146-148页 |
5.6 同位素标记实验(~(13)CO_2和H2O~(18)) | 第148-149页 |
5.7 电极稳定性的测试 | 第149-151页 |
5.8 电化学阻抗(EIS) | 第151-152页 |
5.9 莫特-肖特基曲线(Mott-Schottky Plots) | 第152-154页 |
5.10 电子顺磁共振谱(EPR) | 第154-155页 |
5.11 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机理 | 第155-156页 |
5.12 小结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0-162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160-161页 |
6.2 展望 | 第161-162页 |
附录Ⅰ 相关化合物谱图 | 第162-170页 |
附录Ⅱ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0-172页 |
1 发表论文 | 第170页 |
2.参与项目 | 第170-172页 |
致谢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