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其他金融组织论文

次贷危机视角下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插图索引第10-11页
附表索引第11-12页
第1章 导论第12-20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3-17页
     ·国外文献综述第13-16页
     ·国内文献综述第16-17页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第17-20页
     ·结构安排第17-18页
     ·研究方法第18-20页
第2章 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理论基础第20-28页
   ·公共利益理论第20-22页
     ·评级市场的负外部效应第20-21页
     ·评级产品的公共品性质第21页
     ·评级机构的自由竞争悖论第21-22页
     ·评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第22页
   ·管制俘获理论第22-24页
     ·管制俘获论的基本观点第22-23页
     ·俘获论的生命周期模型第23页
     ·对管制俘获论的质疑第23-24页
   ·声誉机制约束理论第24-28页
     ·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理论第24-25页
     ·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模型分析第25-28页
第3章 次贷危机视角下对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反思第28-38页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历史变迁第28-32页
     ·早期的市场自律监管第28页
     ·政府的NRSROs 认证监管第28-29页
     ·政府对NRSROs 认证监管体制的改革第29-31页
     ·次贷危机推动了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改革第31-32页
   ·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角色分析第32-36页
     ·评级机构的高评级给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第32-34页
     ·评级机构的反应迟钝导致危机的蔓延和发展第34页
     ·评级机构大范围的评级下调使危机全面爆发第34-36页
   ·次贷危机中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存在的问题第36-38页
     ·监管部门认证制度存在一定缺陷第36页
     ·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监管不到位第36-37页
     ·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职能界定不清第37-38页
第4章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现状和问题第38-49页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状况第38-39页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概况第38页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第38-39页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现状第39-41页
     ·颁布了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法律法规第39-40页
     ·完善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内部控制第40页
     ·规范了信用评级的认可和使用第40-41页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评级质量的实证检验第41-46页
     ·信用评级质量的迁移矩阵方法检验第41-43页
     ·信用评级质量的利差方法检验第43-46页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存在的问题第46-49页
     ·未建立有效的评级机构市场认证制度第46-47页
     ·监管主体不明确导致“多头监管”和“无人监管”第47页
     ·对评级行为的透明度没有做出明确监管第47-48页
     ·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监管第48-49页
第5章 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博弈分析第49-57页
   ·信用评级机构和发行者之间的博弈分析第49-52页
     ·无监管的发行者与评级机构之间的博弈模型第50-51页
     ·有监管的发行者与评级机构之间的博弈模型第51-52页
   ·信用评级机构和监管者之间的博弈分析第52-53页
   ·基于KMRW 声誉模型的评级机构和投资者间的博弈第53-55页
   ·博弈分析对加强评级监管的启示第55-57页
第6章 完善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对策第57-63页
   ·事前监管要完善立评级机构政府认证制度第57-58页
   ·事中监管要加强对评级机构执业行为的规范和监督第58-60页
     ·持续对评级机构评级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第58页
     ·建立利益冲突规避机制第58页
     ·改革评级机构的收费行为第58-59页
     ·加强信息披露增加评级行为的透明度第59-60页
   ·事后监管要完善对信用评级质量的检验和评价第60-61页
   ·建立信用评级行业协会来加强自律监管第61-63页
结论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致谢第70-71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小波分析与支持向量机的人民币汇率预测
下一篇:供应链融资对信息不对称的消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