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金属薄膜系统中的量子阱 | 第11-25页 |
摘要 | 第11-12页 |
·金属薄膜中的量子阱态 | 第12-17页 |
·金属-金属薄膜中的电子束缚 | 第12-13页 |
·相位积累模型 | 第13-15页 |
·近自由电子两带模型 | 第15-17页 |
·多量子阱系统 | 第17-21页 |
·共振量子阱态 | 第17-18页 |
·量子阱之间的耦合 | 第18页 |
·超晶格 | 第18-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5页 |
第二章 催化反应的基本概念与纳米催化效应 | 第25-41页 |
摘要 | 第25-26页 |
·催化反应的基本概念 | 第26-31页 |
·吸附的理论模型 | 第26-27页 |
·过渡金属表面上原子、小分子的吸附 | 第27-30页 |
·过渡态与活化能 | 第30-31页 |
·催化反应的调制因素 | 第31-34页 |
·表面结构的影响 | 第31-33页 |
·合金成分的影响 | 第33-34页 |
·纳米催化 | 第34-37页 |
·纳米技术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34页 |
·量子尺寸效应对化学活性的调制 | 第34-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第三章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介绍 | 第41-61页 |
摘要 | 第41页 |
·多粒子系统的薛定谔方程 | 第41-43页 |
·密度泛函理论 | 第43-45页 |
·Thomas-Fermi-Dirac近似 | 第43页 |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43-45页 |
·Kohn-Sham方程 | 第45-50页 |
·Kohn-Sham能量泛函 | 第46-47页 |
·Kohn-Sham方程 | 第47-48页 |
·交换关联函数 | 第48-50页 |
·求解Kohn-Sham方程 | 第50-53页 |
·自洽求解 | 第50-52页 |
·平面波展开 | 第52-53页 |
·赝势 | 第53页 |
·结构优化 | 第53-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第四章 单原子层挡板超薄金属薄膜中的量子阱态 | 第61-83页 |
摘要 | 第61-62页 |
·Cu/Ni(Co)/Cu多层金属堆栈量子阱态光电子谱实验 | 第62-65页 |
·计算方法与细节 | 第65-67页 |
·Cu薄膜单量子阱中的量子阱态 | 第67-69页 |
·2~17 ML Cu薄膜中量子阱态能量 | 第67-68页 |
·9 ML Cu薄膜中v=2,v=3量子阱态 | 第68-69页 |
·单层挡板对堆栈结构中量子阱态的调制 | 第69-75页 |
·9 ML Cu堆栈中量子阱态能量的变化 | 第70-71页 |
·单层挡板对电荷密度的调制情况 | 第71-73页 |
·计算结果与光电子发射谱的比较 | 第73-75页 |
·Cu堆栈结构子阱中的新量子阱态 | 第75-78页 |
·新量子阱态及其耦合 | 第75页 |
·量子阱态耦合的光电子谱实验以及新实验建议 | 第75-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第五章 TiO_2衬底对拉伸的Au薄膜上O_2吸附的影响 | 第83-101页 |
摘要 | 第83-84页 |
·金纳米结构的催化效应与可能成因 | 第84-88页 |
·计算方法与细节 | 第88页 |
·应力拉伸对金薄膜上O,O_2吸附的影响 | 第88-91页 |
·金薄膜上O,O_2的吸附能 | 第88-90页 |
·金薄膜上O吸附的电子结构变化 | 第90-91页 |
·TiO_2衬底对金薄膜上O_2吸附的影响 | 第91-95页 |
·TiO_2衬底上拉伸金薄膜模型与O_2的吸附能 | 第91-92页 |
·O_2在单层金薄膜上的电子结构比较分析 | 第92-95页 |
·小结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第六章 Au_(55)与CO,O_2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101-117页 |
摘要 | 第101页 |
·Au_n(n<10)与CO,O_2的相互作用 | 第101-105页 |
·计算方法与细节 | 第105-106页 |
·Au_(55)对CO的吸附 | 第106-107页 |
·Au_(55)与CO,O_2的相互作用 | 第107-109页 |
·[CO+O_2]@Au_n,[CO_2+O]@Au_n(n=8,32,55)的比较 | 第109-111页 |
·结论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表格 | 第117-119页 |
插图 | 第119-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