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光波导分类 | 第8-10页 |
| ·光波导主要材料铌酸锂晶体 | 第10-12页 |
| ·同成分铌酸锂晶体 | 第10-11页 |
| ·近化学计量比晶体的优势 | 第11页 |
| ·铌酸锂晶体的应用 | 第11-12页 |
| ·光放大器 | 第12-16页 |
| ·光放大器主要分类 | 第13页 |
| ·光波导放大器(EDWA) | 第13页 |
| ·光波导放大器的新发展 | 第13-15页 |
| ·掺Er 光波导放大器原理模型 | 第15页 |
| ·掺Er 光波导放大器实际应用 | 第15-16页 |
| ·本论文工作和意义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Judd-Ofelt 理论模型 | 第18-25页 |
| ·传统的J-O 理论模型 | 第18-20页 |
| ·J-O 理论在单轴晶体中应用 | 第20-23页 |
| ·非偏振吸收光谱的J-O 理论 | 第20-21页 |
| ·偏振吸收光谱的J-O 理论 | 第21-23页 |
| ·α偏振吸收光谱的J-O 理论 | 第21页 |
| ·σ偏振吸收光谱的J-O 理论 | 第21-22页 |
| ·π偏振吸收光谱的J-O 理论 | 第22页 |
| ·基于偏振吸收光谱J-O 理论的光谱分析 | 第22-23页 |
| ·测量折射率 | 第23-25页 |
| ·Sellmeier 方程 | 第23-24页 |
| ·双折射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光谱分析 | 第25-34页 |
| ·实验描述 | 第25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 ·掺Mg 对Er:LiNbO_3 光学吸收边的影响 | 第27-28页 |
| ·掺Mg 对Er:LiNbO_3 光谱参数的影响 | 第28-31页 |
| ·结论 | 第31-34页 |
| 第四章 掺镁对绿荧光发射能级Er 离子衰减特性影响 | 第34-44页 |
| ·实验描述 | 第34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 ·能级的速率方程 | 第36-38页 |
| ·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 | 第38页 |
| ·掺镁对非辐射跃迁的交叉弛豫的影响 | 第38-40页 |
| ·掺镁浓度的阈值效应 | 第40-41页 |
| ·掺镁对OH- 吸收影响 | 第41-42页 |
| ·总结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铌酸锂晶体的缺陷结构与掺镁占位 | 第44-57页 |
| ·铌酸锂晶体的本征缺陷结构 | 第44-46页 |
| ·氧空位模型 | 第44页 |
| ·铌空位模型 | 第44-45页 |
| ·钛铁矿结构 | 第45-46页 |
| ·锂空位模型 | 第46页 |
| ·铌酸锂晶体的非本征缺陷结构 | 第46-48页 |
| ·掺镁铌酸锂晶体的缺陷结构 | 第46-48页 |
| ·铌酸锂晶体缺陷结构的化学结构 | 第48-52页 |
| ·铌酸锂缺陷结构 | 第49-50页 |
| ·掺镁铌酸锂缺陷结构 | 第50-51页 |
| ·掺镁铌酸锂中的氧化锂、氧化铌、锂铌比 | 第51-52页 |
| ·新掺镁缺陷结构 | 第52-55页 |
| ·新掺镁缺陷结构的提出 | 第52-53页 |
| ·新缺陷模型的空位变化 | 第53页 |
| ·Li 空位与Er 离子簇数量关系 | 第53-55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 ·总结 | 第55页 |
| ·展望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