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荧光光谱鉴别的研究
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中药材荧光鉴别的文献学研究 | 第11-16页 |
1 荧光鉴别的历史沿革 | 第11-13页 |
2 中药材鉴别与荧光分析法 | 第13-14页 |
3 荧光分析法的特点 | 第14-15页 |
4 荧光分析新技术 | 第15-16页 |
第二部分 中药材荧光鉴别 | 第16-20页 |
1 直接观察药材断面荧光 | 第16-17页 |
·实验材料 | 第16页 |
·仪器设备 | 第16-17页 |
·实验结果 | 第17页 |
2 直接观察药材粉末荧光 | 第17-18页 |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仪器设备 | 第17-18页 |
·实验结果 | 第18页 |
3 加酸、加碱或经其他化学方法处理后观察荧光 | 第18-19页 |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仪器设备 | 第18页 |
·实验结果 | 第18-19页 |
4 讨论 | 第19-20页 |
第三部分 中药材荧光光谱鉴别 | 第20-41页 |
第一章 中药材荧光光谱鉴别的方法学研究 | 第20-24页 |
1 仪器及试剂 | 第20-21页 |
·仪器重现性考查 | 第20页 |
·试剂重现性考查 | 第20-21页 |
2 溶剂及浓度 | 第21页 |
·不同提取溶剂考查 | 第21页 |
·不同提取浓度考查 | 第21页 |
3 提取方法及放置时间 | 第21-22页 |
·提取方法考查 | 第21页 |
·放置时间考查 | 第21-22页 |
4 测试温度 | 第22页 |
5 pH值 | 第22页 |
6 荧光光谱条件 | 第22-23页 |
·激发波长的设定 | 第22页 |
·灵敏度的设定 | 第22页 |
·扫描范围的设定 | 第22-23页 |
7 重复性考查 | 第23页 |
8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中药材荧光光谱鉴别的应用研究 | 第24-41页 |
1 名贵中药材的鉴别 | 第24-26页 |
·实验样品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实验结果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26页 |
2 树脂类中药的鉴别 | 第26-28页 |
·实验样品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页 |
·实验结果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28页 |
3 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别 | 第28-30页 |
·实验样品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页 |
·实验结果 | 第28-30页 |
·讨论 | 第30页 |
4 矿物类中药的鉴别 | 第30-33页 |
·实验样品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实验结果 | 第31页 |
·讨论 | 第31-33页 |
5 动物类中药的鉴别 | 第33-34页 |
·实验样品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实验结果 | 第33页 |
·讨论 | 第33-34页 |
6 茎木类、皮类中药鉴别 | 第34-35页 |
·实验样品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实验结果 | 第34页 |
·讨论 | 第34-35页 |
7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鉴别 | 第35-36页 |
·实验样品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实验结果 | 第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8 叶类中药鉴别 | 第36-37页 |
·实验样品 | 第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实验结果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页 |
9 全草类中药的鉴别 | 第37-38页 |
·实验样品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页 |
10 不同产地及生境的药材的鉴别 | 第38-39页 |
·实验样品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实验结果 | 第38页 |
·讨论 | 第38-39页 |
11 同属不同种来源的药材的鉴别 | 第39-40页 |
·实验样品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实验结果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页 |
12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1-44页 |
1 文献学研究 | 第41页 |
2 方法学研究 | 第41-42页 |
3 适用性研究 | 第42页 |
4 中药荧光光谱鉴别的系统研究 | 第42-43页 |
5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详细摘要 | 第79-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