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概述 | 第13-28页 |
一、股东退股的概念及起源 | 第13-16页 |
(一) 股东退股的基本含义 | 第13-14页 |
(二) 股东退股与相关概念的异同 | 第14-15页 |
(三) 股东退股制度的起源 | 第15-16页 |
二、学术界对于确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的争议及简要评价 | 第16-21页 |
(一) 关于确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的争议 | 第16-21页 |
(二) 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能否退股之争的简要评价 | 第21页 |
三、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的现实价值 | 第21-24页 |
(一) 确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二)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23-24页 |
四、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一) 公司契约理论 | 第24-25页 |
(二) 资产信用理论 | 第25-26页 |
(三) 利益衡平理论 | 第26-27页 |
(四) 经济分析法学理论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国内外股东退股制度的立法考察 | 第28-42页 |
一、德国的退股权制度 | 第28-31页 |
(一) 适用的条件 | 第29-30页 |
(二) 适用的程序 | 第30页 |
(三) 股权的处理 | 第30页 |
(四) 股价的确定 | 第30页 |
(五) 适用的限制 | 第30-31页 |
二、美国的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 | 第31-34页 |
(一) 适用的条件 | 第32页 |
(二) 适用的程序 | 第32-33页 |
(三) 股权的处理 | 第33页 |
(四) 股价的确定 | 第33-34页 |
(五) 适用的限制 | 第34页 |
(六) 退股诉讼 | 第34页 |
三、国外其他国家有关股东退股制度的立法体现 | 第34-35页 |
四、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35-37页 |
五、从德、美两国与我国的比较分析看我国退股制度立法上的不足 | 第37-42页 |
(一) 总体上的比较 | 第37-38页 |
(二) 退股的条件 | 第38-39页 |
(三) 退股的程序 | 第39-40页 |
(四) 股价的确定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的完善 | 第42-57页 |
一、扩大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的适用范围 | 第42-47页 |
(一) 通过对现有规定的细化和完善,增强股东退股的现实操作性 | 第42-44页 |
(二) 通过对立法规定方式的转变,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 | 第44-45页 |
(三) 通过对适用范围的扩大,进一步充分发挥退股制度的作用 | 第45-47页 |
二、细化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的具体程序 | 第47-52页 |
(一) 告知阶段 | 第48-50页 |
(二) 协商阶段 | 第50页 |
(三) 诉讼阶段 | 第50-52页 |
(四) 股权处理阶段 | 第52页 |
三、明确股东所退股权价格的确定方式 | 第52-54页 |
四、强化对股东退股过程中债权人的保护机制 | 第54-57页 |
(一) 限制退股主体 | 第54-55页 |
(二) 明确资金来源 | 第55-56页 |
(三) 注重公示与监督 | 第56页 |
(四) 强化责任承担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