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8页 |
·活性自由基聚合 | 第14-23页 |
·活性聚合的特点及其发展 | 第14-15页 |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 第15-18页 |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 | 第18-19页 |
·稳定自由基活性聚合(SFRP) | 第19-21页 |
·Iniferter自由基聚合 | 第21-23页 |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 第23-30页 |
·超支化聚合物简介 | 第23页 |
·超支化聚合物合成方法 | 第23-29页 |
·超支化聚合物的应用 | 第29-30页 |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及其表面修饰 | 第30-37页 |
·介孔材料简介 | 第30-32页 |
·介孔硅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32-33页 |
·介孔硅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 | 第33-37页 |
·论文设计思想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8页 |
第二章 通过自缩合原子转移自由基乙烯基聚合制备含超支化聚酯侧链的聚对苯撑乙炔及其性质研究 | 第48-64页 |
·引言 | 第48-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3页 |
·原料 | 第49-50页 |
·仪器与表征 | 第50页 |
·合成2,5-二碘对二甲苯 | 第50页 |
·合成2,5-二碘-4-甲基苯甲酸 | 第50-51页 |
·合成2,5-二碘-1-甲基-4-苯甲酰氯 | 第51页 |
·合成2,5-二碘-4-甲基-羟十二烷基苯甲酸酯 | 第51页 |
·合成侧链带有端羟基的聚对苯撑乙炔(PPE-OH) | 第51-52页 |
·合成2-(溴丁酰氧基)丙烯酸乙酯(BBEA) | 第52页 |
·合成大分子引发剂PPE-Br | 第52页 |
·利用PPE-Br引发BBEA的SCATRVP | 第52-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合成超支化聚合物接枝的聚对苯撑乙炔 | 第53-56页 |
·PPE-OH和PPE-g-HPBBEA的光学性质研究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第三章 利用自缩合原子转移自由基乙烯基聚合制备超支化聚合物接枝的介孔硅纳米粒子 | 第64-84页 |
·引言 | 第64-66页 |
·实验部分 | 第66-68页 |
·原料 | 第66页 |
·仪器与表征 | 第66-67页 |
·介孔硅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67页 |
·制备表面带有羟基的介孔硅(MSN-OH) | 第67页 |
·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基团接枝到介孔硅纳米粒子的外表面 | 第67页 |
·利用MSN-Br引发BBEA的SCATRVP | 第67-68页 |
·利用MSN-g-HPBBEA进一步引发DMAE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 第68页 |
·将得到的HPBBEA和HPBBEA-g-PDMAEMA从介孔硅表面断下 | 第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8页 |
·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基团接枝到介孔硅纳米粒子表面 | 第68-71页 |
·用MSN-Br作为引发剂进行BBEA的SCATRVP | 第71-75页 |
·利用MSN-g-HPBBEA作为引发剂引发DMAEMA的ATRP反应 | 第75-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第四章 具有LCST可调聚合物壳的温敏性介孔硅纳米容器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第84-102页 |
·引言 | 第84-85页 |
·实验部分 | 第85-87页 |
·材料 | 第85-86页 |
·仪器与表征 | 第86页 |
·以MSN-Br为引发剂进行MEO_2MA和OEGMA的表面接枝共聚 | 第86页 |
·以FITC为模型分子的体外负载释放实验 | 第86-87页 |
·细胞培养和模型分子释放过程 | 第87页 |
·细胞增殖试验 | 第8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7-97页 |
·MSN-g-PMO的合成 | 第87-93页 |
·MSN-g-PMO的温度响应性 | 第93-94页 |
·MSN-g-PMO的体内和体外控制释放实验 | 第94-97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第五章 水溶性三嵌段聚合物的室温水相RAFT合成 | 第102-116页 |
·引言 | 第102-103页 |
·实验部分 | 第103-105页 |
·原料 | 第103-104页 |
·仪器与表征 | 第104页 |
·S,S′-双(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CMP)的合成 | 第104页 |
·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的室温水相RAFT聚合 | 第104页 |
·室温水相RAFT聚合制备PDMAa-PMO-PDMAa | 第104-105页 |
·通过尼罗红染料对PDMAa-PMO-PDMAa的热致胶束行为的研究 | 第10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2页 |
·PDMAa-PMO-PDMAa的室温水相RAFT合成 | 第105-108页 |
·PDMAa-PMO-PDMAa的温度响应性及溶液行为 | 第108-112页 |
·结论 | 第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第六章 PEO-b-PDMAEMA-(MAH-β-CD)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116-132页 |
·引言 | 第116-117页 |
·实验部分 | 第117-120页 |
·原料 | 第117-118页 |
·仪器与表征 | 第118页 |
·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的合成 | 第118页 |
·PEO大分子RAFT试剂(PEO-RAFT)的合成 | 第118页 |
·PEO-b-PDMAEMA的合成 | 第118-119页 |
·MAH-β-CD的合成 | 第119页 |
·PEO-b-PDMAEMA-(MAH-β-CD)共聚物的合成 | 第119页 |
·细胞培养 | 第119页 |
·细胞毒性分析(MTT实验) | 第119页 |
·细胞转染实验 | 第119-120页 |
·细胞自噬实验 | 第12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26页 |
·PEO-b-PDMAEMA-(MAH-β-CD)共聚物的合成 | 第120-121页 |
·MTT实验 | 第121-124页 |
·细胞转染实验 | 第124-125页 |
·细胞自噬诱导实验 | 第125-126页 |
·结论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