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7页 |
1 导论 | 第17-47页 |
·研究缘起 | 第17-18页 |
·城市居住空间概念辨析 | 第18-23页 |
·偏重于物质空间属性的城市居住区 | 第18-20页 |
·偏重于社会经济属性的城市社会空间 | 第20-21页 |
·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再认识 | 第21-23页 |
·国内外城市居住空间研究进展和启示 | 第23-37页 |
·国外关于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和小结 | 第23-33页 |
·国内关于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和小结 | 第33-37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 第37-45页 |
·研究目的 | 第37-38页 |
·“重构”的四层含义 | 第38-42页 |
·研究路线框图 | 第42-43页 |
·研究范围和调查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2 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的特征 | 第47-99页 |
·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类型 | 第47-54页 |
·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群体的主要社会经济特征 | 第48-51页 |
·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类型 | 第51-54页 |
·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社会空间的特征 | 第54-80页 |
·三峡库区城市社会经济水平和规模结构分类 | 第55-62页 |
·高端城市居住社会空间的特征——万州 | 第62-74页 |
·中间城市居住社会空间的特征——云阳、开县 | 第74-78页 |
·低端城市居住社会空间的特征——巴东 | 第78-80页 |
·三峡库区城市居住形态空间的特征 | 第80-90页 |
·功能形态特征 | 第80-85页 |
·街巷形态特征 | 第85-87页 |
·景观形态特征 | 第87-90页 |
·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的特征 | 第90-96页 |
·从均质无序到差异有序的演进趋势 | 第90-91页 |
·中心边缘分化模式 | 第91-92页 |
·高收入群体在城市优良景观区域聚居 | 第92-93页 |
·低收入群体在城市边缘空间聚居 | 第93-94页 |
·旧城混合住区存在向低收入化演替的趋向 | 第94页 |
·个体移民住区外来人口比例由内向外递减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3 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的影响机制 | 第99-153页 |
·移民安置制度对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的影响 | 第101-117页 |
·移民安置制度的3 个层次及其影响 | 第101-103页 |
·移民住房分配制度产生了中心边缘分化模式 | 第103-107页 |
·移民住房建设制度塑造了居住形态空间差异 | 第107-110页 |
·移民资金使用制度推动城市居住空间规模“刚性”扩张 | 第110-113页 |
·移民补偿制度加重了城市边缘空间低收入化 | 第113-117页 |
·城市工业产业发展对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的影响 | 第117-124页 |
·城市工业产业空虚化加剧了城市边缘空间低收入化 | 第117-120页 |
·城市工业产业复兴与衰退推动城市居住空间有差别的“相对”扩张 | 第120-124页 |
·地方政府对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的影响 | 第124-141页 |
·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城市居住空间规模扩张 | 第126-132页 |
·地方政府塑造了“门面住区” | 第132-135页 |
·地方政府间接引导和直接参与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四个案例 | 第135-141页 |
·市场资本对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的影响 | 第141-146页 |
·市场资本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居住空间演替的主导力量 | 第141-144页 |
·消费社会下市场资本将居住形态空间推向多样化 | 第144-146页 |
·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的结构-行动机制 | 第146-151页 |
·移民安置制度是中心边缘分化模式产生的根本原因 | 第146-147页 |
·住房市场分配制度推动了中心边缘加斑块模式的演变 | 第147-148页 |
·参与主体相互协作和协调促成了“门面住区”、“渐变住区”的产生 | 第148-150页 |
·双重住房分配制度下参与主体相互协作和协调的行为过程是推动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的主体机制 | 第150-151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153页 |
4 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的效应 | 第153-185页 |
·边缘化空间引发的效应循环 | 第154-164页 |
·边缘化空间带来的就业困难 | 第154-157页 |
·边缘化空间强化了对社区资源不平等占有 | 第157-160页 |
·边缘化空间带来“规范真空” | 第160-162页 |
·边缘化空间引发的效应循环 | 第162-164页 |
·模式化空间与个体移民日常生活行为不匹配 | 第164-176页 |
·模式化设计与日常生活行为独特性的矛盾 | 第164-165页 |
·模式化空间与个体移民休闲和消费行为不匹配 | 第165-170页 |
·个体移民住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及其启示 | 第170-176页 |
·差异化空间影响个体移民群体的邻里交往 | 第176-182页 |
·搬迁后个体移民群体邻里交往的基本情况 | 第176-177页 |
·空间分布差异对邻里交往的影响 | 第177-178页 |
·个体移民群体构成差异对邻里交往的影响 | 第17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182-185页 |
5 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的途径 | 第185-207页 |
·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社会空间重构的途径 | 第186-189页 |
·迈向多中心城市格局,缓解中心边缘分化的负面影响 | 第186页 |
·促进混合居住,避免居住空间隔离加剧 | 第186-188页 |
·推进多维度的后期扶持措施 | 第188-189页 |
·三峡库区城市居住形态空间重构的途径 | 第189-194页 |
·整治绿化环境和建筑景观 | 第189-191页 |
·提升个体移民住区公共空间品质 | 第191-193页 |
·更新规划设计参与过程,提高个体移民参与程度 | 第193-194页 |
·案例分析 | 第194-206页 |
·开县永兴联户自建个体移民住区建设——城市中心混合居住的建设实践 | 第194-196页 |
·奉节宝塔坪片区建设——多中心城市格局的建设实践 | 第196-200页 |
·重庆渝中区人民村片区改造——环境整治和居民参与的建设实践 | 第200-206页 |
本章小结 | 第206-207页 |
6 结论 | 第207-211页 |
·结语 | 第207-209页 |
·利益共享是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的长期目标 | 第207页 |
·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的途径就是对居住形态空间和居住社会空间进行批判性修正的过程 | 第207-208页 |
·绿地景观重构是近期工作的重点 | 第208-209页 |
·今后研究方向 | 第209页 |
·创新点 | 第209-211页 |
致谢 | 第211-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21页 |
附录 | 第221-257页 |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221-222页 |
附录 B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222-229页 |
附录 C 问卷调查 | 第229-246页 |
附录 D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 | 第246-2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