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6页 |
1 绪论 | 第16-28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城市滨江地带的重要地位 | 第16-18页 |
·城市滨江地带的景观生态危机 | 第18页 |
·重庆滨江地带保持景观生态学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9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实践 | 第20-22页 |
·国外研究进展和实践 | 第20-21页 |
·国内研究进展和实践 | 第21-22页 |
·研究范围和方法 | 第22-24页 |
·研究范围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4-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研究框架 | 第25-28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8-40页 |
·景观生态学 | 第28-31页 |
·景观生态学概述 | 第28-29页 |
·景观生态格局—结构和过程 | 第29-31页 |
·景观生态学的原则 | 第31-34页 |
·景观生态结构的完整性和异质性原则 | 第32页 |
·景观生态过程的连通性和稳定性原则 | 第32-34页 |
·城市设计 | 第34-38页 |
·城市设计简介 | 第34-35页 |
·城市设计的空间格局—结构和过程 | 第35-37页 |
·现有的空间格局城市设计方法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滨江地带城市设计观 | 第40-50页 |
·城市滨江地带的景观生态格局 | 第40-43页 |
·城市滨江地带的景观生态特征 | 第40页 |
·城市滨江地带的景观生态结构 | 第40-42页 |
·城市滨江地带的景观生态过程 | 第42-43页 |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滨江地带城市设计重构 | 第43-46页 |
·滨江地带城市设计空间格局重构 | 第43-44页 |
·滨江地带城市设计方法重构 | 第44-46页 |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滨江地带城市设计途径 | 第46-48页 |
·保护性途径 | 第47页 |
·补偿性途径 | 第47-48页 |
·抑制性途径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重庆市滨江地带现状分析和总结 | 第50-76页 |
·重庆市滨江地带景观生态格局价值 | 第50-60页 |
·自然景观生态格局价值 | 第50-56页 |
·人工景观生态格局价值 | 第56-60页 |
·重庆市滨江地带存在的不健康因素 | 第60-75页 |
·自然景观生态格局问题 | 第60-64页 |
·人工景观生态格局问题 | 第64-69页 |
·已建设区域景观生态格局问题根源—开发过度 | 第69-74页 |
·问题解决途径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重庆主城区滨江地带城市设计方法 | 第76-128页 |
·基于景观生态结构完整性的土地利用规划 | 第76-86页 |
·土地利用规划途径 | 第76-78页 |
·保护自然景观生态结构完整性的非建设用地规划 | 第78-82页 |
·抑制人工基质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 | 第82-86页 |
·基于景观生态过程连通性的车行交通设计 | 第86-94页 |
·车行交通设计途径 | 第86-87页 |
·保护山地特征的车行道路线形设计 | 第87-90页 |
·补偿景观生态过程连通性的车行道路工程设计 | 第90-91页 |
·抑制车行道路密度的TOD 模式应用 | 第91-94页 |
·基于景观生态过程连通性的公共开放空间设计 | 第94-104页 |
·公共开放空间设计途径 | 第94-97页 |
·保护自然景观生态格局骨架的绿道设计 | 第97-101页 |
·补偿公共空间连通性的车行道路工程设计 | 第101-104页 |
·基于景观生态过程连通性的滨江界面设计 | 第104-114页 |
·滨江界面设计途径 | 第104-106页 |
·保护景观生态结构完整性和连通性的滨江护坡设计 | 第106-111页 |
·补偿景观生态过程连通性的消落带设计 | 第111-113页 |
·补偿滨江界面连通性的道路设计 | 第113-114页 |
·基于景观生态结构完整性和过程连通性的建筑布局设计 | 第114-120页 |
·建筑布局设计途径 | 第114-116页 |
·保护山地特色的建筑布局设计 | 第116-118页 |
·抑制建筑无序生长的建筑布局设计 | 第118-120页 |
·基于景观生态过程稳定性的文化资源保护 | 第120-123页 |
·文化资源保护途径 | 第120-122页 |
·保护景观生态过程稳定性的文化资源保护方法 | 第122-123页 |
·基于景观生态过程连通性的步行和使用活动设计 | 第123-127页 |
·步行和使用活动设计途径 | 第123-124页 |
·补偿景观生态过程连通性的步行和使用活动设计 | 第124-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6 重庆北部新区滨江地带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 第128-142页 |
·北部新区滨江地带城市设计项目简介 | 第128-129页 |
·北部新区滨江地带概况 | 第128页 |
·项目定位 | 第128-129页 |
·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必要性 | 第129页 |
·存在主要的高价值景观要素 | 第129-133页 |
·人工景观价值 | 第129页 |
·自然景观价值 | 第129-133页 |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重庆北部新区滨江地带城市设计 | 第133-141页 |
·保护景观生态完整性的用地布局设计 | 第133-136页 |
·弱化景观生态连通性破坏的交通体系设计 | 第136-138页 |
·强调景观生态连通性的公共开放空间设计 | 第138页 |
·保持异质性的建筑布局设计 | 第138-140页 |
·强化景观生态连通性的步行系统设计 | 第140-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7 结语 | 第142-144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2页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0页 |
附录 | 第150页 |
A. 笔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