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1. 异位性皮炎中医治疗概况 | 第9-15页 |
·病因病机 | 第10-11页 |
·治疗方法 | 第11-15页 |
·讨论 | 第15页 |
2. 异位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 第15-24页 |
·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异位性皮炎治疗学进展 | 第20-22页 |
·展望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4-30页 |
1. 一般资料 | 第24页 |
2. 诊断标准 | 第24-26页 |
·Hanifin和Rajika AD诊断标准(赵辨《临床皮肤病学》) | 第24-25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5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5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5-26页 |
·实验病例的终止 | 第26页 |
3. 治疗方案 | 第26页 |
4. 观察项目 | 第26-27页 |
5.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7页 |
6.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实验设计类型、原则与实验步骤 | 第27-28页 |
·统计分析 | 第28页 |
7. 治疗结果 | 第28-30页 |
·两组间疗效比较 | 第28-29页 |
·SASSAD积分降低百分率的比较 | 第29页 |
·安全性观察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30-35页 |
1. 中医对异位性皮炎的认识 | 第30-31页 |
·祖国医学对异位性皮炎的认识 | 第30页 |
·风热型异位性皮炎的病因病机 | 第30-31页 |
·风热型异位性皮炎的临床表现 | 第31页 |
·风热型异位性皮炎的治疗 | 第31页 |
2. 现代医学对异位性皮炎的认识 | 第31-32页 |
·遗传因素 | 第31-32页 |
·免疫学因素 | 第32页 |
·环境因素 | 第32页 |
·变态反应 | 第32页 |
·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32页 |
3. 组方分析 | 第32-33页 |
4. 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5. 消风散的作用机理 | 第34页 |
6. 小结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