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6页 |
·突发性水污染概述 | 第9-10页 |
·突发性水污染的概念及特点 | 第9页 |
·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发生及危害 | 第9-10页 |
·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毒死蜱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 第10-11页 |
·毒死蜱的危害及作用机理 | 第11-12页 |
·毒死蜱的检测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毒死蜱在环境中的降解转化 | 第13-16页 |
·水体中毒死蜱污染的控制标准 | 第16页 |
·给水厂应对水源水突发有机物污染的措施 | 第16-23页 |
·给水厂工艺的局限性 | 第16-17页 |
·给水厂应急方案的选择 | 第17-18页 |
·应急水处理技术的要求 | 第18页 |
·应对水源水突发有机物污染的应急处理技术 | 第18-2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课题来源 | 第24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试验水质 | 第26页 |
·试验试剂 | 第26页 |
·分析项目与分析仪器 | 第26-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强化混凝去除原水中毒死蜱的试验 | 第27页 |
·PAC吸附与强化混凝联用去除原水中毒死蜱的试验 | 第27-29页 |
·预氧化去除原水中毒死蜱的试验 | 第29-31页 |
第3章 水中毒死蜱的检测方法研究 | 第31-36页 |
·水中毒死蜱标准检测方法的不足 | 第31页 |
·液液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毒死蜱 | 第31-33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1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31-32页 |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 第32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2-33页 |
·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33页 |
·改进的毒死蜱检测方法的评价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PAC吸附与强化混凝联用对原水中毒死蜱的去除效能研究 | 第36-53页 |
·强化混凝对原水中毒死蜱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36-40页 |
·混凝剂种类和投量对毒死蜱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6-39页 |
·污染物初始浓度对毒死蜱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PAC吸附与强化混凝联用对原水中毒死蜱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40-51页 |
·PAC物理化学特征分析 | 第40-42页 |
·炭水分离方法的研究 | 第42-46页 |
·PAC吸附与强化混凝联用去除原水中毒死蜱 | 第46-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预氧化对原水中毒死蜱的去除效能研究 | 第53-61页 |
·单独预氧化对原水中毒死蜱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53-57页 |
·高锰酸钾预氧化对去除毒死蜱的作用 | 第53-55页 |
·过氧化氢预氧化对去除毒死蜱的作用 | 第55-57页 |
·预氧化、PAC与混凝沉淀联用对原水中毒死蜱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57-59页 |
·高锰酸钾、PAC与混凝沉淀联用去除水中毒死蜱 | 第57-59页 |
·过氧化氢、PAC与混凝沉淀联用去除水中毒死蜱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