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地质概况 | 第11-18页 |
·构造背景 | 第11-12页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1-12页 |
·地层发育及分布 | 第12-18页 |
第二章 生物气、低熟气源岩分布及地化特征 | 第18-32页 |
·烃源岩的发育和分布 | 第18-22页 |
·侏罗系水西沟群煤系及七克台组湖相烃源岩 | 第18-22页 |
·烃源岩地化特征 | 第22-28页 |
·盆地内生物气、低熟气的地化特征 | 第28-32页 |
第三章 低熟气、生物气生成量、生成期评价技术研究 | 第32-75页 |
·生物气、低熟气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低熟气评价的化学动力学技术 | 第34-50页 |
·样品与实验 | 第36-37页 |
·有机质成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标定 | 第37-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50页 |
·生物气-低熟气评价技术—元素平衡法 | 第50-59页 |
·元素平衡模型 | 第50-51页 |
·原始有机母质转化前后的氢碳原子比和氧碳原子比的确定 | 第51-56页 |
·元素平衡模型的应用 | 第56-59页 |
·生物气评价技术—化学动力学法 | 第59-66页 |
·化学动力学模型 | 第59-60页 |
·化学动力学模型的标定—动力学参数的求取 | 第60页 |
·标定结果与讨论 | 第60-63页 |
·动力学参数外推方法探讨 | 第63-66页 |
·生物气评价技术—生化动力学法 | 第66-75页 |
·微生物生长和底物消耗的基本模型 | 第66-67页 |
·微生物培养形成产物的非结构模型 | 第67-69页 |
·生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动力学参数标定 | 第69-72页 |
·生化动力学参数地质外推 | 第72页 |
·相关参数探讨 | 第72-75页 |
第四章 低熟气、生物气生成量、资源量评价及有利分布区预测 | 第75-96页 |
·生物气、低熟气生成期、生成量评价的基本思路 | 第75-77页 |
·元素平衡法计算生物气、低熟气生成量 | 第77-80页 |
·化学动力学方法计算生物气生成量 | 第80-82页 |
·生化动力学方法计算生物气生成量 | 第82-83页 |
·低熟气生成量的化学动力学法评价及资源量评价 | 第83-86页 |
·应用的基本原理 | 第83-84页 |
·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86页 |
·不同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86-88页 |
·生物气、低熟气资源量评价 | 第88-96页 |
·运聚系数的确定 | 第88-91页 |
·评价结果:吐哈盆地生物气、低熟气勘探潜力及有利区域评价 | 第91-96页 |
结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详细摘要 | 第102-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