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理论工具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非政府组织和公共危机恢复管理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24页 |
·非政府组织 | 第15-17页 |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特性 | 第16-17页 |
·公共危机管理 | 第17-18页 |
·公共危机恢复管理 | 第18-24页 |
·公共危机恢复管理的概念和整体框架 | 第18-19页 |
·公共危机恢复管理的类型和阶段构成 | 第19-20页 |
·公共危机恢复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 第20-21页 |
·公共危机恢复管理的工作内容和对象构成 | 第21页 |
·公共危机恢复管理的实施和原则 | 第21-24页 |
3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恢复管理的相关内容 | 第24-31页 |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恢复管理的理论依据 | 第24-25页 |
·市场/政府失灵 | 第24-25页 |
·公民社会的理论 | 第25页 |
·非政府组织参与在公共危机恢复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 第25-26页 |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恢复管理的途径和环节 | 第26-28页 |
·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恢复管理中的功能和优势 | 第28-31页 |
4 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恢复管理的经验 | 第31-37页 |
·在公共危机恢复管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高度合作机制 | 第31-35页 |
·英国"框架式"的合作模式 | 第31-33页 |
·美日"制式化"的合作模式 | 第33-35页 |
·国外非政府组织自身的高度发展 | 第35-37页 |
·国外非政府组织的迅速有效的参与 | 第35-36页 |
·非政府组织利用自身的优势吸收更多的国际资源 | 第36-37页 |
5 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7-43页 |
·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部分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信力不强 | 第37页 |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沟通和互动不足 | 第37-38页 |
·非政府组织参与的渠道不畅通 | 第38页 |
·非政府组织自身力量薄弱 | 第38-39页 |
·非政府组织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 | 第39页 |
·制约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恢复管理的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非政府组织自身理念的不明确 | 第40页 |
·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的不足 | 第40页 |
·非政府组织自身合法性的不健全 | 第40-41页 |
·非政府组织独立性的缺乏 | 第41-42页 |
·与政府的合作渠道受限 | 第42-43页 |
6 我国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危机恢复管理的对策 | 第43-52页 |
·加强公民文化建设 | 第43-44页 |
·树立公众的责任意识 | 第43-44页 |
·培养公民良好的参与意识 | 第44页 |
·培养公民的志愿精神 | 第44页 |
·提高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 | 第44-47页 |
·优化自身管理 | 第45页 |
·吸收专业性人才 | 第45-46页 |
·加强国际间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 第46-47页 |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 第47-48页 |
·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规范引导 | 第47页 |
·形成制度化的框架,完善参与机制 | 第47-48页 |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机制 | 第48-50页 |
·政府自身的观念的转变 | 第48-49页 |
·政府对非政府组织加强激励和引导 | 第49页 |
·政府对非政府组织合理规划 | 第49-50页 |
·建立正式的组织渠道保证非政府的有效参与 | 第50-51页 |
·推进基层社区建设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个人简历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