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本选题概述 | 第9-11页 |
一、庙会的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庙会的研究历程 | 第9-10页 |
三、浚县正月古庙会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四、浚县正月古庙会的研究历程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田野调查法 | 第12页 |
二、文献分析法 | 第12页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12页 |
第三节 文化旅游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一、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简介 | 第12-13页 |
二、国内文化旅游研究简介 | 第13-14页 |
第四节 文化旅游研究基础理论 | 第14-16页 |
一、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页 |
二、突出特色与坚持创新的原则 | 第14-15页 |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 第15页 |
四、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理论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浚县正月古庙会 | 第16-34页 |
第一节 浚县与正月古庙会 | 第16-18页 |
一、浚县古今简介 | 第16页 |
二、浚县地理位置与今日交通简介 | 第16-17页 |
三、浚县正月古庙会及其载体简介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正月古庙会的历史沿革 | 第18-23页 |
一、正月古庙会的起源与发展 | 第18-19页 |
二、历史上赶会的交通与住宿 | 第19-20页 |
三、正月古庙会的参与群体 | 第20-22页 |
四、正月古庙会的现状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正月古庙会上的民俗事象 | 第23-34页 |
一、佛、儒、道各教融通汇合 | 第23-24页 |
二、古庙会的许愿、还愿习俗 | 第24-25页 |
(一) 一年许愿,三年还愿 | 第24页 |
(二) 沾神气、拴红绳 | 第24-25页 |
三、古庙会的求子习俗 | 第25-27页 |
(一) 投子孙窑 | 第26页 |
(二) 接娃娃 | 第26页 |
(三) 散咕咕 | 第26-27页 |
四、庙会中的社火与拜山 | 第27-29页 |
五、姥姥门前唱大戏 | 第29页 |
六、朝圣进香会 | 第29-30页 |
七、守功 | 第30页 |
八、算卦 | 第30-31页 |
九、庙会上的传统民间工艺 | 第31-34页 |
(一) 泥咕咕 | 第32-33页 |
(二) 刺绣、虎头鞋 | 第33页 |
(三) 编织、木器、送老衣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正月古庙会特点分析 | 第34-43页 |
第一节 古庙会的文化特点 | 第34-36页 |
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 第35页 |
二、朝圣吸引力强烈 | 第35-36页 |
三、庙会程序与仪式表演模式化 | 第36页 |
四、寓教于乐,政治作用积极 | 第36页 |
第二节 古庙会文化面临的困境 | 第36-41页 |
一、民间文学的传承偏离民间 | 第37-38页 |
二、民间技艺逐步消亡,传承人老龄化并锐减 | 第38-39页 |
三、传统朝圣礼俗不为人知 | 第39-40页 |
四、古庙会文化发展不平衡 | 第40页 |
五、缺乏经典的文化产品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古庙会文化陷入困境的原因 | 第41-43页 |
一、长期以来没有对民俗文化引起重视 | 第41页 |
二、人们日常需求与审美的转变导致传统不再受宠 | 第41-42页 |
三、民俗文化传承人另谋生路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正月古庙会的开发策略 | 第43-51页 |
第一节 打造优良健康的庙会发展载体 | 第43-47页 |
一、硬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第43-44页 |
二、软件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第44-47页 |
第二节 对保护与发展古庙会及其文化的主导思想与建议 | 第47-51页 |
一、保护工作的主导思想 | 第47-48页 |
二、对保护工作的建议补充 | 第48-51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