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课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9-12页 |
·铁路无线Mesh网络结构 | 第9-10页 |
·车-地互联流量模型 | 第10-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旅客列车宽带Internet应用简介 | 第14-25页 |
·旅客列车Internet的技术演进 | 第14-16页 |
·旅客列车宽带Internet应用的体系结构 | 第16-19页 |
·集中接入模式 | 第16-17页 |
·旅客列车宽带Internet应用的四层模型 | 第17-19页 |
·旅客列车Internet应用业务需求分析 | 第19-20页 |
·承载的数据业务 | 第19-20页 |
·性能要求 | 第20页 |
·宽带Internet应用面临的关键问题—QoS | 第20-24页 |
·QoS量化指标 | 第21页 |
·综合服务(IntServ) | 第21-22页 |
·区分服务(DiffServ) | 第22-23页 |
·快速移动网络中的QoS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旅客列车宽带Internet应用的流量 | 第25-45页 |
·Internet流量分析 | 第25-27页 |
·传统网络中的流量分析 | 第26页 |
·数据网络中的流量分析 | 第26-27页 |
·自相似流量分析理论 | 第27-31页 |
·自相似性与自相似过程 | 第28-29页 |
·自相似过程特性 | 第29-31页 |
·常见的自相似过程 | 第31-32页 |
·分形布朗运动(Fractional Brownian Motion) | 第31-32页 |
·分形高斯噪声(Fractional Gaussian Noise) | 第32页 |
·分形ARIMA过程(Fractional ARIMA Process) | 第32页 |
·自相似性的检验与估计 | 第32-35页 |
·R/S法(R/S) | 第33页 |
·方差-时间图法(Variogram) | 第33-34页 |
·周期图法(Periodgram) | 第34页 |
·Whitle估计法(Whittle) | 第34页 |
·小波分析法(Abrv-Veitch Wavelet) | 第34-35页 |
·车-地宽带Internet互联流量采集与分析 | 第35-42页 |
·流量的采集 | 第36-38页 |
·流量的分析与自相似性估计 | 第38-42页 |
·车-地宽带Internet互联流量自相似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车-地宽带互联流量的分析模型 | 第45-57页 |
·流量模型的选取 | 第45-46页 |
·ON/OFF模型简介 | 第46-47页 |
·基于ON/OFF模型的车-地互联流量统计分析 | 第47-53页 |
·用户流的分解 | 第47-49页 |
·物理参数的确定 | 第49-53页 |
·车-地互联流量的数学建模与仿真验证 | 第53-56页 |
·车-地互联流量数学建模 | 第53-54页 |
·车-地互联流量仿真验证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基于预取的流量管理策略 | 第57-66页 |
·网络流量管理方法 | 第57-58页 |
·车-地宽带互联的带宽分配理论 | 第58-62页 |
·车-地宽带互联预取的系统结构 | 第58-59页 |
·车-地宽带互联的请求带宽分配理论与仿真验证 | 第59-62页 |
·车-地宽带互联的预取访问策略 | 第62-65页 |
·车-地宽带互联的预取访问算法 | 第62-63页 |
·车-地宽带互联的预取访问算法的仿真验证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工作总结 | 第66页 |
·工作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