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罢工权概述 | 第12-25页 |
第一节 罢工权的概念和性质 | 第12-16页 |
一、罢工与罢工权 | 第12-14页 |
(一) 罢工的定义 | 第12-13页 |
(二) 罢工权 | 第13-14页 |
二、罢工权的性质 | 第14-16页 |
第二节 罢工权的确定及其价值 | 第16-20页 |
一、罢工的产生及罢工权的确定 | 第17-19页 |
二、罢工权确定价值的法理分析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罢工权与人权 | 第20-25页 |
一、罢工权与生存权 | 第22页 |
二、罢工权与发展权 | 第22-23页 |
三、罢工权与自由权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罢工权的国际法规制 | 第25-34页 |
第一节 罢工权与工作权 | 第27-30页 |
第二节 罢工权与工会组织权 | 第30-32页 |
第三节 罢工权与集体谈判权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各国对罢工权的法律规制 | 第34-48页 |
第一节 各国对罢工权的法律规制体系 | 第34-36页 |
一、宪法 | 第34-35页 |
二、劳动法和工会法 | 第35页 |
三、罢工法和判例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国外罢工权法律规制的基本内容 | 第36-48页 |
一、明确罢工权的主体 | 第36-38页 |
二、规范雇主对待罢工的行为及后果 | 第38-41页 |
三、明确合法罢工的法律保障 | 第41-42页 |
四、明确罢工权行使的合法界限 | 第42-47页 |
(一) 罢工目的限制 | 第42-43页 |
(二) 罢工范围限制 | 第43页 |
(三) 罢工程序的限制 | 第43-44页 |
(四) 罢工限度的限制 | 第44-46页 |
(五) 冷却期和紧急条款的限制 | 第46-47页 |
五、对罢工行为的政府干预和裁判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我国罢工权立法的思考 | 第48-60页 |
第一节 罢工权在中国 | 第48-51页 |
一、1949年前的罢工权立法 | 第48页 |
二、1949年后的罢工权立法 | 第48-51页 |
第二节 罢工权立法是履行条约义务的要求 | 第51-53页 |
第三节 我国罢工权立法的分析与路径选择 | 第53-60页 |
一、罢工权立法的原因分析 | 第53-57页 |
(一) 我国目前劳动争议的经济、社会根源 | 第54-55页 |
(二) 我国目前劳动争议解决的途径 | 第55-57页 |
二、罢工权立法的路径选择 | 第57-60页 |
(一) 必须公法调整与私法调整相结合 | 第57页 |
(二) 必须考虑社会民主法治意识的实际状态 | 第57-58页 |
(三) 必须强调保护与限制相结合 | 第58页 |
(四) 必须明确政府和法院在罢工活动中的职责与作用 | 第58-59页 |
(五) 必须重视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后记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