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分析 | 第14-34页 |
·乙炔工业化生产现状 | 第14-15页 |
·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 | 第15页 |
·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影响乙炔收率、能耗的主要因素 | 第16-18页 |
·热力学研究 | 第18-20页 |
·煤中N、S 在热解过程中的转化 | 第20-22页 |
·富含甲烷气的等离子体热解 | 第22-27页 |
·纳米碳纤维(CNFs)的制备 | 第27-29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方法及表征技术 | 第34-44页 |
·实验装置 | 第34-36页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36-37页 |
·主要计算公式 | 第37-40页 |
·等离子热解煤相关的计算公式 | 第37-39页 |
·等离子热解甲烷相关的计算公式 | 第39-40页 |
·气体分析系统 | 第40-44页 |
·常规气体的气相色谱分析 | 第40页 |
·NH_3、HCN 和H_2S 定量测定 | 第40-41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I-IR) | 第41页 |
·X 射线衍射(XRD) | 第41页 |
·工业和元素分析 | 第41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1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1页 |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 第41页 |
·热重分析 | 第41-42页 |
·拉曼光谱 | 第42-44页 |
第三章 等离子体热解煤制乙炔的热力学分析 | 第44-58页 |
·计算方法和热力学数据 | 第45-47页 |
·体系的总Gibbs 自由能 | 第45页 |
·约束条件 | 第45-46页 |
·热力学数据 | 第46页 |
·体系组元选择 | 第46-47页 |
·热力学平衡体系分析 | 第47-55页 |
·热解气氛对生成乙炔的影响 | 第47页 |
·不同H/C 比对乙炔生成的影响 | 第47-49页 |
·不同压力对乙炔生成的影响 | 第49-51页 |
·煤中杂原子生成物的分析 | 第51-52页 |
·C-H 和C-H-O-N-S 多相热力学平衡体系分析与比较 | 第52-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电弧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的研究 | 第58-66页 |
·挥发分对乙炔形成的影响 | 第58-59页 |
·煤中H/C 比对乙炔生成的影响 | 第59-60页 |
·煤中O/C 比对乙炔生成的影响 | 第60-61页 |
·供粉速率对煤转化率和乙炔收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气相产物中乙炔和其它小分子烃类的关系 | 第62-63页 |
·乙炔收率和乙炔能耗的关系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等离子体煤热解过程中硫和氮的转化规律 | 第66-84页 |
·煤中氮在高温下转化的热力学分析 | 第66-69页 |
·吡咯和吡啶的热力学平衡组成分析 | 第66-68页 |
·大同煤C-H-O-N 的热力学平衡组成分析 | 第68-69页 |
·供煤速率对HCN 和NH_3 生成的影响 | 第69-70页 |
·输入功率对HCN 和NH_3 生成的影响 | 第70-71页 |
·反应气氛对HCN 和NH_3 的生成的影响 | 第71-72页 |
·原煤和焦样的XPS 分析 | 第72-75页 |
·Cls 峰的分析 | 第73-74页 |
·Nls 峰的分析 | 第74-75页 |
·煤种对含氢等离子体热解过程中煤氮转化的影响 | 第75-78页 |
·含氢等离子体热解过程中煤中硫的转化 | 第78-80页 |
·供煤速率对硫化物的影响 | 第78-79页 |
·煤在含氢等离子体热解过程中硫的释放机理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第六章 等离子体裂解富含甲烷气制乙炔的研究 | 第84-100页 |
·热力学分析与比较 | 第84-85页 |
·操作条件 | 第85-86页 |
·甲烷流量对热解反应的影响 | 第86-87页 |
·乙炔与其他气相产物的关系 | 第87-88页 |
·淬冷和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88页 |
·反应器改进对甲烷转化和乙炔生成的影响 | 第88-94页 |
·固相产物分析 | 第94-95页 |
·乙炔制备技术路线的分析比较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第七章 等离子体热解甲烷制纳米碳纤维 | 第100-110页 |
·实验方法 | 第100-101页 |
·原料气流量对产物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等离子工作气对产物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催化剂对产物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纳米产物的结构验证 | 第105-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10-113页 |
·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14-117页 |
作者简介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