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2页 |
1.1 前言 | 第15页 |
1.2 半导体光催化 | 第15-25页 |
1.2.1 光催化基本原理 | 第15-18页 |
1.2.2 常用改性方法 | 第18-22页 |
1.2.3 光催化主要应用 | 第22-25页 |
1.3 铋系列光催化剂研究现状 | 第25-32页 |
1.3.1 卤氧化铋光催化剂 | 第25-29页 |
1.3.2 其它含铋光催化剂 | 第29-32页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2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42-48页 |
2.1 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2.3 催化剂的分析表征方法 | 第44-46页 |
2.3.1 X射线衍射(XRD) | 第44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4页 |
2.3.3 X射线能谱分析(EDS) | 第44-45页 |
2.3.4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 第45页 |
2.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 | 第45页 |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45-46页 |
2.4 光催化剂活性的分析检测方法 | 第46-48页 |
第三章 BIOCL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8-68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页 |
3.3 BiOCl的制备条件的影响 | 第49-54页 |
3.3.1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2 不同盐酸浓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3 BiCl_3-HCl体系pH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4 不同热处理温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3.4 BiOCl光催化剂的表征 | 第54-58页 |
3.4.1 X射线衍射(XRD) | 第54-55页 |
3.4.2 物理吸附(BET) | 第55页 |
3.4.3 热重分析(TG-DTA) | 第55-56页 |
3.4.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 第56-57页 |
3.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57-58页 |
3.5 BiOCl的光催化活性的研究 | 第58-63页 |
3.5.1 不同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3.5.2 不同过程对降解甲基橙的影响 | 第59-60页 |
3.5.3 BiOCl与TiO_2-P_(25)活性比较 | 第60-63页 |
3.6 BiOCl光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63-6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第四章 金属离子掺杂对BiOCl光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68-79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Sn掺杂BiOCl粉体的制备 | 第68-6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5页 |
4.3.1 不同离子掺杂对BiOCl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9-70页 |
4.3.2 不同制备方法的SEM图 | 第70-71页 |
4.3.3 不同制备方法的DRS图 | 第71-72页 |
4.3.4 不同制备方法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5 Sn掺杂BiOCl的XRD和EDS图 | 第73-74页 |
4.3.6 不同浓度的Sn~(4+)掺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4-75页 |
4.3.7 Sn掺杂BiOCl的DRS图 | 第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第五章 BiOBr光催化剂的合成、性能及机理研究 | 第79-93页 |
5.1 引言 | 第79-80页 |
5.2 BiOBr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8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0-89页 |
5.3.1 不同碱性物质调pH值对BiOBr的影响 | 第80-83页 |
5.3.2 XRD和EDS分析 | 第83-84页 |
5.3.3 N_2吸附分析 | 第84-85页 |
5.3.4 BiOBr与TiO_2-P_(25)活性比较 | 第85-86页 |
5.3.5 活性物种对BiOBr光催化过程的影响 | 第86-88页 |
5.3.6 BiOBr光催化剂的选择性 | 第88页 |
5.3.7 BiOBr光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88-8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第六章 BiOI催化剂醇解法制备条件的确定 | 第93-107页 |
6.1 前言 | 第93页 |
6.2 BiOI催化剂的制备 | 第93-94页 |
6.3 BiOI光催化剂制备条件的确定 | 第94-104页 |
6.3.1 不同溶剂体系对BiOI活性的影响 | 第94-96页 |
6.3.2 硝酸铋与碘化钾不同配比对BiOI活性的影响 | 第96-97页 |
6.3.3 不同转速对BiOI光催化剂的影响 | 第97-98页 |
6.3.4 BiOI光催化剂的TG-DTA分析 | 第98-99页 |
6.3.5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BiOI活性的影响 | 第99-102页 |
6.3.6 用氨水调节pH值后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6.4 本章结论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第七章 BIOI催化剂的活性及其稳定性研究 | 第107-117页 |
7.1 引言 | 第107页 |
7.2 BiOI催化剂的制备 | 第107-108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4页 |
7.3.1 DRS分析 | 第108-109页 |
7.3.2 BiOI光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 第109-110页 |
7.3.3 XRD分析 | 第110-111页 |
7.3.4 SEM分析 | 第111-112页 |
7.3.5 BiOI催化剂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112-113页 |
7.3.6 XPS分析 | 第113-114页 |
7.4 本章结论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第八章 论文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17-118页 |
8.2 论文创新点 | 第118-119页 |
8.3 工作展望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的成果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