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1.2.3 评价 | 第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1 调查法 | 第17-18页 |
1.3.2 实证研究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国有资产监管相关概念界定及本文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2.1 国有资产监管的相关概念 | 第19页 |
2.1.1 国有资产 | 第19页 |
2.1.2 国有资产监管 | 第19页 |
2.2 国有资产监管要素分析 | 第19-23页 |
2.2.1 国有资产监管主体 | 第19-20页 |
2.2.2 国有资产监管客体 | 第20-21页 |
2.2.3 国有资产监管的原则、目标和手段 | 第21-22页 |
2.2.4 国有资产监管内容 | 第22-23页 |
2.3 国有资产监管的理论支持 | 第23-26页 |
2.3.1 委托代理权理论 | 第23-24页 |
2.3.2 现代产权理论 | 第24页 |
2.3.3 公共利益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发展历程及监管模式 | 第26-33页 |
3.1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国有资产监管 | 第26-28页 |
3.1.1 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职能与社会经济行政管理职能合一 | 第26-27页 |
3.1.2 国有资产所有权、国家行政管理权与经营权三权合一 | 第27页 |
3.1.3 国有资产管理权过于集中,影响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 | 第27-28页 |
3.2 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时期的国有资产监管 | 第28-29页 |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的国有资产监管 | 第29页 |
3.4 现行的国有资产监管 | 第29-30页 |
3.5 我国国资监管的模式 | 第30-33页 |
3.5.1 “一体两翼”模式 | 第30-31页 |
3.5.2 沪深模式 | 第31-32页 |
3.5.3 分权代理模式 | 第32-33页 |
第4章 温州洞头国资监管现状分析 | 第33-45页 |
4.1 温州市洞头区国有资产发展现状 | 第33-35页 |
4.1.1 国有资产发展 | 第33页 |
4.1.2 国资监管的国有企业现状 | 第33-35页 |
4.2 洞头区国资监管内容 | 第35-37页 |
4.2.1 对洞头区内国有企业人、财、物的监管 | 第35-36页 |
4.2.2 对洞头区全区国有企业编制监管 | 第36页 |
4.2.3 对洞头区内国有企业财务和审计监管 | 第36页 |
4.2.4 对洞头区内国有企业经营预算和工资总额以及对重大事项决策的监管 | 第36-37页 |
4.3 温州市洞头区国有资产监管现状 | 第37-38页 |
4.3.1 洞头区国资监管机构设置情况 | 第37页 |
4.3.2 洞头区国资监管机制制定情况 | 第37页 |
4.3.3 洞头区国资监管运行情况 | 第37-38页 |
4.4 洞头区国有资产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45页 |
4.4.1 洞头县国资监管的法律法规依旧不足 | 第39页 |
4.4.2 洞头区的国有资产存在流失风险 | 第39-40页 |
4.4.3 洞头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困难 | 第40-41页 |
4.4.4 国资办监管不到位 | 第41-43页 |
4.4.5 国有资产市场流动性弱、资产运营能力差 | 第43-45页 |
第5章 温州市洞头区国资监管问题原因分析 | 第45-49页 |
5.1 国有企业改革不力 | 第45-46页 |
5.1.1 国企改革不彻底导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困难 | 第45页 |
5.1.2 职责不明确致使国有资产存在流失风险 | 第45-46页 |
5.2 投融资平台建设不足 | 第46页 |
5.3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健全 | 第46-47页 |
5.4 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人员不规范 | 第47页 |
5.4.1 监管人员观念障碍,忽视国有出资人权益 | 第47页 |
5.4.2 县级国资监管机构人员素质、能力不足 | 第47页 |
5.5 县级网络监督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 第47-49页 |
第6章 温州市洞头区国资监管对策 | 第49-58页 |
6.1 建立健全国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 第49-50页 |
6.2 深化国企改革,明确职责归属 | 第50-52页 |
6.2.1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监管质效 | 第50-51页 |
6.2.2 明确职责,采用分类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 第51-52页 |
6.3 整合资源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 第52-53页 |
6.3.1 整合资源,增强实力 | 第52-53页 |
6.3.2 整合项目,提升融资运作能力 | 第53页 |
6.3.3 拓展投融资渠道,建设多元投融资主体 | 第53页 |
6.4 理顺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 第53-56页 |
6.4.1 理顺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预防国有资产监管缺位 | 第53-55页 |
6.4.2 建立公开市场竞争平台,强化国有企业营运能力 | 第55-56页 |
6.5 转变监管机构人员工作理念,提升人员素质和工作能力 | 第56-57页 |
6.5.1 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和工作习惯,保护出资人权益 | 第56页 |
6.5.2 加强机构及人员素质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 第56-57页 |
6.6 加大网络监督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 第57-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