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4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19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9-20页 |
1.2 研究区域、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 第20-24页 |
1.2.1 研究区域 | 第20-21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1.2.3 研究数据来源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33页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4-29页 |
2.1.1 空间网络研究 | 第24-25页 |
2.1.2 空间网络演化研究 | 第25-28页 |
2.1.3 研究述评 | 第28-29页 |
2.2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 第29-33页 |
2.2.1 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2.2.2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2.2.3 研究框架 | 第31-32页 |
2.2.4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古徽州历史沿革、人文概况及空间网络构成要素解析 | 第33-39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3-34页 |
3.1.1 地理环境概况 | 第33页 |
3.1.2 地区政区沿革 | 第33-34页 |
3.2 社会人文概况 | 第34-36页 |
3.2.1 宗族社会 | 第34-35页 |
3.2.2 堪舆学说 | 第35页 |
3.2.3 徽商文化的空间体现 | 第35-36页 |
3.2.4 程朱理学 | 第36页 |
3.3 空间网络构成要素解析 | 第36-39页 |
3.3.1 物质空间网络构成要素解析 | 第37-38页 |
3.3.2 非物质空间网络构成要素解析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古徽州传统聚落物质空间网络演化过程及其网络特征 | 第39-77页 |
4.1 自然山水空间网络结构特征 | 第39-49页 |
4.1.1 山脉结构特征 | 第39-40页 |
4.1.2 水网结构特征 | 第40-49页 |
4.2 人工物质空间网络演化过程及各阶段网络特征 | 第49-73页 |
4.2.1 研究时段划分 | 第49页 |
4.2.2 各时期传统聚落节点空间分布模式演变 | 第49-55页 |
4.2.3 各时期传统聚落节点空间分布特征演变 | 第55-64页 |
4.2.4 道路空间网络演化过程及其网络特征 | 第64-73页 |
4.3 物质空间网络演化过程及各阶段网络特征 | 第73-77页 |
第五章 古徽州传统聚落宗族社会网络演化过程及其网络特征 | 第77-90页 |
5.1 宗族社会结构基本特征 | 第77-80页 |
5.1.1 宗族社会的初步形成与构成 | 第77-78页 |
5.1.2 宗族结构性特征与社会治理体系 | 第78-80页 |
5.2 程氏宗族的繁衍过程与特征 | 第80-83页 |
5.2.1 程氏宗族的历史地位 | 第80页 |
5.2.2 程氏宗族来历 | 第80-81页 |
5.2.3 程氏宗族迁徙过程 | 第81-83页 |
5.3 程氏宗族社会网络演化特征 | 第83-87页 |
5.3.1 宗族社会网络分析模型构建 | 第83页 |
5.3.2 宗族社会网络空间结构分析 | 第83-87页 |
5.4 宗族社会网络演化过程及各阶段网络特征 | 第87-90页 |
第六章 各阶段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90-98页 |
6.1 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网络演化过程及其结构特征 | 第90-94页 |
6.1.1 自然山水空间网络总体结构特征 | 第90-91页 |
6.1.2 传统聚落空间网络演化过程及其结构特征 | 第91-94页 |
6.2 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网络形成演化影响因素 | 第94-98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8-99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99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8页 |
附录1 | 第108-109页 |
附录2 | 第109-119页 |
附录3 | 第119-124页 |
附录4 | 第124-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