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光化学物质论文

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制备、组装及荧光传感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6页
    1.1 稀土纳米材料第14-15页
    1.2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第15-40页
        1.2.1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组成第16-17页
        1.2.2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发光机理第17-19页
        1.2.3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制备第19-25页
        1.2.4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第25-28页
        1.2.5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应用第28-40页
    1.3 本论文选题思路及主要工作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6页
第二章 KSc_2F_7:Yb,Er纳米棒的可控合成与红色上转换发射研究第46-64页
    2.1 前言第46-47页
    2.2 实验部分第47-48页
        2.2.1 试剂和仪器第47-4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8-60页
        2.3.1 材料的FT-IR表征第48-49页
        2.3.2 反应条件对材料的相、形貌和上转换荧光的影响第49-55页
        2.3.3 KSc_2F_7:Yb,Er纳米棒的发光性质及发光机制第55-59页
        2.3.4 KSc_2F_7纳米棒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多色可调性第59-60页
    2.4 结论第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第三章 镧系掺杂调控KSc_2F_7纳米晶的长径比第64-84页
    3.1 前言第64-65页
    3.2 实验部分第65-66页
        3.2.1 试剂和仪器第65-66页
        3.2.2 材料合成第6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6-81页
        3.3.1 不同掺杂离子对KSc_2F_7纳米晶长径比的影响第67-72页
        3.3.2 不同掺杂浓度对KSc_2F_7纳米晶长径比的影响第72-74页
        3.3.3 KSc_2F_7纳米晶长径比的变化规律及理论解释第74-76页
        3.3.4 其它掺杂体系对KSc_2F_7纳米晶长径比的影响规律第76-78页
        3.3.5 镧系掺杂KSc_2F_7纳米晶的上转换、下转换及磁性第78-81页
    3.4 结论第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第四章 罗丹明B衍生物功能化的上转换复合材料的构建及Fe~(3+)检测第84-99页
    4.1 前言第84-85页
    4.2 实验部分第85-86页
        4.2.1 试剂和仪器第85页
        4.2.2 OA-UCNPs的制备第85页
        4.2.3 疏水OA-UCNPs转化成亲水CD-UCNPs的合成第85-86页
        4.2.4 罗丹明B衍生物(RBD)的合成第86页
        4.2.5 RBD-UCNPs组装材料的制备第86页
        4.2.6 临床样品的准备第8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6-96页
        4.3.1 材料的表征第88-93页
        4.3.2 RBD-UCNPs复合材料对Fe~(3+)的FRET荧光传感第93-95页
        4.3.3 RBD-UCNPs复合材料对Fe~(3+)传感的选择性及人体血清铁的测定第95-96页
    4.4 结论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99页
第五章 环糊精衍生物改性的上转换复合材料的构建及胆固醇检测第99-114页
    5.1 前言第99-100页
    5.2 实验部分第100-102页
        5.2.1 试剂和仪器第100-101页
        5.2.2 OA-UCNPs的制备第101页
        5.2.3 无配体UCNPs的制备第101页
        5.2.4 CD-Cit的制备第101页
        5.2.5 CD-Cit-UCNPs的制备第101-102页
        5.2.6 RB-CD-Cit-UCNPs复合材料的制备第102页
        5.2.7 胆固醇荧光检测第102页
        5.2.8 血清中胆固醇的检测第10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2-111页
        5.3.1 组装材料的相关表征第103-107页
        5.3.2 复合材料的胆固醇上转换荧光传感第107-110页
        5.3.3 组装材料在胆固醇传感时高度的选择性第110-111页
    5.4 结论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4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114-119页
    6.1 全文结论第114-117页
    6.2 展望第117-119页
附录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工建筑物混凝土修补防护与补强加固
下一篇:城市道路小型保洁车开发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