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建筑表皮设计策略及要点初探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 第8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8-12页 |
1.2.1 建筑表皮性能化研究的发展 | 第8-9页 |
1.2.2 建筑中对于“动”的追求 | 第9-11页 |
1.2.3 参数化设计与动态建筑表皮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动态建筑表皮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 | 第18-46页 |
2.1 动态艺术 | 第18-26页 |
2.1.1 动态艺术实践 | 第18-23页 |
2.1.2 动态艺术的理论探索 | 第23-25页 |
2.1.3 动态艺术对动态建筑表皮研究的启迪 | 第25-26页 |
2.2 动态建筑 | 第26-35页 |
2.2.1 动态建筑结构的实践 | 第27-30页 |
2.2.2 开放建筑体系 | 第30-31页 |
2.2.3 动态建筑理论 | 第31-35页 |
2.3 动态建筑表皮 | 第35-39页 |
2.3.1 实践范畴的广谱性:从低技到高技 | 第36-38页 |
2.3.2 动态建筑表皮领域目前的理论 | 第38-39页 |
2.4 动态建筑表皮设计背后的思想基础 | 第39-44页 |
2.4.1 仿生设计思想 | 第40-42页 |
2.4.2 生态设计思想 | 第42-43页 |
2.4.3 新兴动态美学 | 第43-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动态建筑表皮单元分类与模式构成研究 | 第46-80页 |
3.1 动态基本单元分类研究 | 第46-64页 |
3.1.1 运动形态的讨论 | 第46-59页 |
3.1.2 材料的形变类 | 第59-63页 |
3.1.3 基本单元分类小结 | 第63-64页 |
3.2 单元到整体的排布模式构成研究 | 第64-78页 |
3.2.1 基本网格形式与尺度的讨论 | 第64-65页 |
3.2.2 平面建筑表皮上的动态单元排布模式 | 第65-75页 |
3.2.3 曲面建筑表皮上的动态单元排布模式 | 第75-7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4章 动态建筑表皮设计策略研究 | 第80-114页 |
4.1 从运动的方式入手 | 第80-98页 |
4.1.1 旋转+对传统遮阳板的创新 | 第80-81页 |
4.1.2 垂直和水平旋转的结合 | 第81-83页 |
4.1.3 扭转:单元两端旋转不同的角度 | 第83-86页 |
4.1.4 移动:层的重叠 | 第86-88页 |
4.1.5 旋转和移动的简单复合:折叠式与卷帘式 | 第88-95页 |
4.1.6 旋转和移动的多重复合:伞状结构为例 | 第95-98页 |
4.2 从材料特性入手 | 第98-104页 |
4.2.1 基于热敏材料的动态表皮 | 第99-101页 |
4.2.2 基于湿敏材料的动态表皮 | 第101-102页 |
4.2.3 基于光敏材料的动态表皮 | 第102-103页 |
4.2.4 基于电敏材料的动态表皮 | 第103-104页 |
4.3 系统思维:从几何到控制 | 第104-112页 |
4.3.1 系统的视角 | 第104-106页 |
4.3.2 动态建筑表皮的系统划分 | 第106-107页 |
4.3.3 运动控制系统 | 第107-111页 |
4.3.4 摩擦与寿命问题刍议 | 第111-11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5章 动态建筑表皮方案设计实践 | 第114-124页 |
5.1 上海图书馆竞赛背景与设计条件 | 第114-115页 |
5.2 方案整体构思简述 | 第115-116页 |
5.3 本方案中动态建筑表皮的设计 | 第116-123页 |
5.3.1 动态单元排布网格形式与尺度的设定 | 第117页 |
5.3.2 动态单元形式的比选和构成 | 第117-119页 |
5.3.3 动态建筑表皮的效果 | 第119-123页 |
5.4 动态建筑表皮设计实践总结 | 第123-12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8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124-126页 |
6.2 对动态建筑表皮未来的讨论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附录A 近年来动态建筑表皮案例列表 | 第132-135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