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作物中的应用 | 第11页 |
2 分子标记及QTL定位 | 第11-15页 |
2.1 分子标记类型 | 第12-14页 |
2.2 QTL定位原理 | 第14页 |
2.3 QTL定位方法 | 第14-15页 |
3 作图群体的构建 | 第15-17页 |
3.1 初级定位群体 | 第15-16页 |
3.2 次级作图群体 | 第16-17页 |
4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 第17-29页 |
4.1 影响水稻株高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4.2 影响水稻叶型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4.3 影响水稻穗型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4.4 影响水稻粒型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水稻品种宝大粒与矮格拉F_2群体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 第31-5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1-35页 |
1.1 材料和群体构建 | 第31页 |
1.2 方法 | 第31-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50页 |
2.1 亲本表型特征 | 第35-37页 |
2.2 宝大粒/矮格拉F_2群体的SSR分子图谱构建 | 第37页 |
2.3 宝大粒/矮格拉F_2群体表型特征 | 第37页 |
2.4 宝大粒/矮格拉F_2群体株高的QTL定位 | 第37-39页 |
2.5 宝大粒/矮格拉F_2群体叶型的QTL定位 | 第39-42页 |
2.6 宝大粒/矮格拉F_2群体穗型的QTL定位 | 第42-45页 |
2.7 宝大粒/矮格拉F_2群体粒型的QTL定位 | 第45-48页 |
2.8 宝大粒/矮格拉F_2群体各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50页 |
3 讨论 | 第50-53页 |
3.1 宝大粒与矮格拉株高分别由不同基因所控制 | 第50页 |
3.2 宝大粒与矮格拉剑叶大小定位分析 | 第50-51页 |
3.3 宝大粒与矮格拉穗部性状定位分析 | 第51页 |
3.4 宝大粒与矮格拉粒型定位分析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附件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