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海洋微型生物与海洋碳储 | 第8-9页 |
1.2 作为重要异养原生生物的破囊壶菌海域分布及其储碳能力 | 第9-10页 |
1.3 破囊壶菌参与海洋碳循环 | 第10页 |
1.4 海洋重要有机质——微生物胞外多糖 | 第10-11页 |
1.5 破囊壶菌胞外多糖生产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6 本研究的设计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第2章 不同破囊壶菌细胞元素成分及含量的研究 | 第14-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4-19页 |
2.1.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14-16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16-19页 |
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19-32页 |
2.2.1 可培养破囊壶菌菌株分离鉴定 | 第19-20页 |
2.2.2 七株不同可培养破囊壶菌菌株细胞的元素组成 | 第20-26页 |
2.2.3 七株不同可培养破囊壶菌菌株单细胞生物量 | 第26-28页 |
2.2.4 七株不同可培养破囊壶菌菌株单细胞碳含量 | 第28-30页 |
2.2.5 七株不同可培养破囊壶菌菌株单细胞氮含量 | 第30-31页 |
2.2.6 七株不同可培养破囊壶菌菌株碳密度 | 第31-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不同破囊壶菌细胞胞内碳储量的评估研究 | 第34-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3.1.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34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6-45页 |
3.2.1 七株不同可培养破囊壶菌菌株细胞粒径 | 第36-40页 |
3.2.2 七株不同可培养破囊壶菌菌株细胞粒径与细胞碳含量的关系 | 第40-42页 |
3.2.3 七株不同可培养破囊壶菌菌株对天然海水的适应 | 第42-44页 |
3.2.4 破囊壶菌细胞胞内碳储量的评估 | 第44-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4章 可培养破囊壶菌胞外多糖生产特性及其碳源利用研究 | 第48-7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5页 |
4.1.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48-50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0-55页 |
4.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5-68页 |
4.2.1 可培养海洋EPS生产菌的多样性及生产特性 | 第55-59页 |
4.2.2 可培养破囊壶菌菌株生产胞外多糖的影响因素 | 第59-64页 |
4.2.3 三株可培养破囊壶菌菌株对不同碳源的利用 | 第64-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页 |
5.2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