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17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相关理论阐释 | 第17-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宅基地的概念及特征 | 第17页 |
2.1.2 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及特征 | 第17-18页 |
2.1.3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概念及特征 | 第18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土地产权理论 | 第18-19页 |
2.2.2 权利配置正义论 | 第19页 |
2.2.3 资源配置优化论 | 第19-20页 |
2.3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现实需求 | 第20-22页 |
2.3.1 避免宅基地空置导致的资源浪费 | 第20页 |
2.3.2 避免隐性交易下的私有房屋买卖纠纷及集体资产流失 | 第20页 |
2.3.3 推进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需求 | 第20-22页 |
3 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现状分析 | 第22-28页 |
3.1 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相关立法分析 | 第22-23页 |
3.1.1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相关立法梳理 | 第22页 |
3.1.2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相关立法解读 | 第22-23页 |
3.2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现行政策分析 | 第23-24页 |
3.2.1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现行政策梳理 | 第23页 |
3.2.2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现行政策解析 | 第23-24页 |
3.3 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试行的实践现状分析 | 第24-28页 |
3.3.1 若干试点地区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政策归纳解析 | 第24-25页 |
3.3.2 若干试点地区典型范例启鉴 | 第25-28页 |
4 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8-33页 |
4.1 我国现行立法的缺陷 | 第28-29页 |
4.1.1 现行立法体系零乱 | 第28页 |
4.1.2 宅基地使用权的立法态度模糊 | 第28-29页 |
4.2 宅基地产权价值无法确定 | 第29-30页 |
4.2.1 宅基地价值属性不明确 | 第29页 |
4.2.2 宅基地公开交易的价值标准难确定 | 第29页 |
4.2.3 宅基地价值具有较大的或然性 | 第29-30页 |
4.3 宅基地产权登记存在阻碍 | 第30-31页 |
4.3.1 “户宅不均”延缓确权进度 | 第30页 |
4.3.2 登记机构不统一、审查方式不合理 | 第30-31页 |
4.3.3 农户的登记意识薄弱 | 第31页 |
4.4 宅基地抵押权的实现存在诸多风险 | 第31-33页 |
4.4.1 抵押物处置受限 | 第31页 |
4.4.2 抵押物流转不畅 | 第31-33页 |
5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33-42页 |
5.1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5.1.1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原则 | 第33页 |
5.1.2 切实维护农民基本利益原则 | 第33-34页 |
5.1.3 坚持合理规划和用途管制原则 | 第34页 |
5.1.4 农户自愿与国家适度干预相结合原则 | 第34页 |
5.2 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的相关立法规定 | 第34-36页 |
5.2.1 赋予宅基地使用权物权属性(产权权能) | 第34-35页 |
5.2.2 完善“一户一宅”规则 | 第35页 |
5.2.3 建立宅基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有偿退出规则 | 第35页 |
5.2.4 明确登记机关、联合办公、两证合一 | 第35-36页 |
5.2.5 明确宅基地使用权产权价值基准和价值评估机构资质 | 第36页 |
5.3 完善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相关立法规定 | 第36-38页 |
5.3.1 合理限制抵押主体的范围 | 第36-37页 |
5.3.2 适当扩宽抵押物受让主体的范围 | 第37页 |
5.3.3 去除集体所有权人的“同意权” | 第37-38页 |
5.3.4 明确抵押权设立以登记为前提并免除登记费用 | 第38页 |
5.3.5 赋予集体及组织成员优先回赎权 | 第38页 |
5.4 完善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相关配套制度 | 第38-42页 |
5.4.1 健全并落实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制度 | 第38-39页 |
5.4.2 建立土地交易市场及宅基地价值评估体系 | 第39页 |
5.4.3 建立多形式风险分担制度 | 第39-40页 |
5.4.4 健全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 | 第40页 |
5.4.5 建立专业性农地金融机构 | 第40-42页 |
6 结论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