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8页 |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8-10页 |
| 第一篇 前言 | 第10-25页 |
| 第1章 周围神经感觉束与运动束鉴别研究进展的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2 各种鉴别方法的比较 | 第11-16页 |
| 3 前景展望 | 第16页 |
| 第2章 蛋白质组学研究及其相关技术体系进展的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 1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概念 | 第16-17页 |
| 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分类 | 第17-18页 |
| 3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技术体系 | 第18-23页 |
| 4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应用及展望 | 第23-25页 |
| 第二篇 周围神经感觉束和运动束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实验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 第1章 周围神经感觉束和运动束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第2章 周围神经感觉束和运动束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 第三篇 实验研究 | 第28-69页 |
| 第1章 Wistar大鼠周围神经感觉束与运动束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28-3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 2 模型制作方法与步骤 | 第30-33页 |
| 3 结果 | 第33-35页 |
| 第2章 周围神经感觉与运动束的DIGE分析及差异蛋白的筛选 | 第35-5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44页 |
| 2 方法与步骤 | 第44-48页 |
| 3 结果 | 第48-52页 |
| 4 讨论 | 第52-54页 |
| 第3章 周围神经感觉与运动束的差异蛋白质谱分析 | 第54-58页 |
| 1 制备胶的制备 | 第54页 |
| 2 考马斯亮兰染色 | 第54页 |
| 3 差异表达点的质谱鉴定 | 第54-55页 |
| 4 结果 | 第55-58页 |
| 第4章 周围神经感觉与运动束的差异蛋白的Realtime-PCR验证分析 | 第58-6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 2 方法与步骤 | 第59-62页 |
| 3 结果 | 第62-67页 |
| 4 讨论 | 第67-69页 |
| 第四篇 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讨论 | 第69-89页 |
| 1 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9-84页 |
| ·ApoE | 第69-71页 |
| ·NF-L | 第71-74页 |
| ·TEC kinase | 第74-75页 |
| ·Serpina3n | 第75-76页 |
| ·Peroxiredoxin-2 | 第76-77页 |
| ·TPM1 | 第77页 |
| ·DRP-2 | 第77-78页 |
| ·CaBP1 | 第78-79页 |
| ·HSP70 | 第79-81页 |
| ·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 | 第81页 |
| ·LDHB | 第81-82页 |
| ·Enolase 2 | 第82-83页 |
| ·Serpina 10 | 第83页 |
| ·PDI A3 | 第83-84页 |
| 2 差异蛋白讨论 | 第84-89页 |
| 第五篇 结论 | 第89-90页 |
| 第六篇 周围神经感觉束和运动束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创新点和前景展望 | 第90-91页 |
| 1 周围神经感觉束和运动束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创新点 | 第90页 |
| 2 前景展望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108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0页 |
| 中文摘要 | 第110-114页 |
| Abstract | 第114-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