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引言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3页 |
1.2.1 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坚持与发展 | 第10页 |
1.2.2 有利于重新认识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 第10-13页 |
1.2.3 有利于推进社会现代文明建设的进程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论文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2.相关概念阐释 | 第15-20页 |
2.1 传统孝文化 | 第15-19页 |
2.1.1 “孝”的含义 | 第15页 |
2.1.2 我国孝文化的渊源 | 第15-19页 |
2.2 “孝”的现代嬗变 | 第19-20页 |
3.现代孝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 第20-23页 |
3.1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 第20-21页 |
3.1.1 马克思的家庭亲情观 | 第20页 |
3.1.2 和谐社会建设理论 | 第20-21页 |
3.1.3 立“家训”、养“家教”、扬“家风” | 第21页 |
3.2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道德基础 | 第21-22页 |
3.2.1 儒家“孝悌为人之本”的德行修养准则 | 第21页 |
3.2.2 道家“万物有道,道法自然”的顺应规律思想 | 第21-22页 |
3.2.3 佛家持善抑恶、“泛爱众生”的慈悲包容情怀 | 第22页 |
3.3 传统孝文化现代嬗变新思潮 | 第22-23页 |
4.当代大学生孝文化认知、践行及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23-33页 |
4.1 对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报告 | 第23-24页 |
4.2 孝文化认知、践行及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8页 |
4.2.1 认知水平较低,不了解传统孝文化的内涵 | 第24-25页 |
4.2.2 认同度不高,部分家庭氛围不再温情脉脉 | 第25-26页 |
4.2.3 践行程度低,感恩意识淡薄 | 第26-28页 |
4.3 孝文化认知、践行及教育方面问题的成因 | 第28-33页 |
4.3.1 部分家长不能以身作则,教育方法失范 | 第30-31页 |
4.3.2 学校德育形式单薄,相关内容缺乏 | 第31-32页 |
4.3.3 利己思想冲击,社会环境复杂多变 | 第32-33页 |
5.推进高校现代孝文化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 第33-41页 |
5.1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引领现代孝文化建设。 | 第33-34页 |
5.2 加大优秀文化宣扬力度,弘扬知孝尽孝传统美德 | 第34-35页 |
5.3 汲取世界文明之风,拓展家庭成员新境界 | 第35页 |
5.4 深研“家训”底蕴,增进学校德育新内涵 | 第35-36页 |
5.5 崇尚“家教”品格,养成尊老爱幼互济民主品质 | 第36-38页 |
5.6 重视“家风”教育,提升践行现代孝道个体自觉 | 第38-39页 |
5.7 加强法治相关建设,为现代家庭和谐保驾护航 | 第39-40页 |
5.8 多方位之齐抓共管,促孝文化昌兴发达新风尚 | 第40-41页 |
6.结束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个人简介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