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20页 |
一、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概述 | 第20-32页 |
第一节 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 第20-24页 |
一、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二、人文关怀的现实依据 | 第21-24页 |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和基本维度 | 第24-28页 |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 第24-25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 | 第25-26页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维度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内在联系 | 第28-32页 |
一、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 第28-29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有效载体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分析 | 第32-40页 |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 第32-36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外在因素 | 第32-34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在动力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作用 | 第36-40页 |
一、人文关怀突出了对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关切 | 第37页 |
二、人文关怀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 | 第37-38页 |
三、人文关怀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分析 | 第40-48页 |
第一节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40-41页 |
一、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 第40页 |
二、重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 第41-42页 |
一、重视道德理论教育 | 第41-42页 |
二、参与道德教育实践 | 第42页 |
第三节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 第42-44页 |
一、积极调试 | 第42-43页 |
二、寻求发展 | 第43-44页 |
第四节 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 第44-45页 |
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 第44页 |
二、知识的前沿性 | 第44-45页 |
第五节 关注大学生的合理需要 | 第45-46页 |
一、合理的物质需要 | 第45-46页 |
二、合理的精神需要 | 第46页 |
第六节 助力大学生的价值实现 | 第46-48页 |
一、自我价值的实现 | 第46-47页 |
二、社会价值的实现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路径 | 第48-58页 |
第一节 寓人文关怀于生活化教育和实践化教育 | 第48-49页 |
一、生活化教育 | 第48页 |
二、实践化教育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开展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道德实践活动 | 第49-50页 |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以文化人的作用 | 第49-50页 |
二、发挥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以文育人的作用 | 第50页 |
第三节 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工作 | 第50-52页 |
一、心理健康教育 | 第50-51页 |
二、情感教育 | 第51-52页 |
第四节 优化课程结构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 第52-53页 |
一、优化课程结构 | 第52-53页 |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第53页 |
第五节 坚持因需利导的原则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 第53-54页 |
一、满足学生合理的发展需求 | 第53-54页 |
二、引导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 | 第54页 |
第六节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助力大学生价值实现 | 第54-58页 |
一、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 第54-55页 |
二、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促进作用 | 第55-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