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8-16页 |
(一)课题的来源 | 第8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研究的目的 | 第8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关于传统民居聚落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关于勾蓝瑶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四)本课题的核心概念 | 第11-12页 |
1.生态美学的概念 | 第11页 |
2.生态美学的内涵与外延 | 第11-12页 |
3.生态美学的现代意义 | 第12页 |
(五)研究的内容框架和方法 | 第12-16页 |
1.研究内容框架 | 第12-14页 |
2.研究方法 | 第14页 |
3.创新点 | 第14-16页 |
二、天人合一:勾蓝瑶寨民居群落的规划意识 | 第16-26页 |
(一)勾蓝瑶寨的溯源 | 第16-19页 |
1.勾蓝瑶寨的发展史 | 第16-18页 |
2.勾蓝瑶寨的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二)村落选址的“顺应地形” | 第19-20页 |
(三)村落布局的“负阴抱阳” | 第20-22页 |
(四)居住环境的“以水为脉” | 第22-23页 |
(五)建筑材料的“因地制宜” | 第23-25页 |
(六)小结 | 第25-26页 |
三、勾蓝瑶寨民居建筑空间的生态性分析 | 第26-42页 |
(一)民居建筑的形态特征 | 第26-32页 |
1.屋顶及门窗结构 | 第27-30页 |
2.围护及墙体结构 | 第30页 |
3.梁柱及构筑结构 | 第30-32页 |
(二)民居建筑的空间聚合之美 | 第32-37页 |
1.楼房空间的合理布局 | 第33-36页 |
2.建筑纵高的空间布局 | 第36-37页 |
(三)民居建筑的生态调节功能 | 第37-40页 |
1.院落及天井对气候的调节 | 第38-39页 |
2.空气缓冲层对气候的调节 | 第39-40页 |
(四)勾蓝瑶寨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 第40-42页 |
四、休戚共生:勾蓝瑶寨公共建筑的社会功能论 | 第42-49页 |
(一)牛庄屋的建筑特色与民俗功用 | 第42-44页 |
(二)总管庙的建筑特色与民俗功用 | 第44-45页 |
(三)盘王庙的建筑特色与民俗功用 | 第45-48页 |
(四)小结 | 第48-49页 |
五、勾蓝瑶寨民居群落和建筑架构的生态美学价值 | 第49-58页 |
(一)自然之美:勾蓝瑶寨民居群落和建筑架构的建设之道 | 第49-53页 |
1.“道法自然”的建筑意识 | 第50-52页 |
2.“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规划意识 | 第52-53页 |
(二)诗意地栖居:勾蓝瑶寨民居群落和建筑架构的哲学旨归 | 第53-56页 |
1.“和谐共生”的家园意识 | 第54-55页 |
2.“天地境界”的审美生活之道 | 第55-56页 |
(三)小结 | 第56-58页 |
六、结语与展望 | 第58-61页 |
注释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