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铝灰的概述 | 第12-13页 |
1.1.1 铝灰的来源 | 第12页 |
1.1.2 铝灰的分类与组成 | 第12-13页 |
1.1.3 铝灰处理的必要性 | 第13页 |
1.2 铝灰提取铝的工艺方法 | 第13-15页 |
1.2.1 不含盐熔剂热法 | 第13-14页 |
1.2.2 含盐熔剂热法 | 第14页 |
1.2.3 冷法 | 第14-15页 |
1.3 铝灰及铝土矿制备氧化铝的工艺现状 | 第15-19页 |
1.4 铝酸钠溶液脱硅的工艺方法 | 第19-21页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5.3 论文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铝灰制备铝酸钠溶液工艺研究 | 第23-33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2.2.3 实验过程 | 第24页 |
2.2.4 表征 | 第24-25页 |
2.3 铝酸钠溶液中所含氧化铝的计算方法 | 第2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5-32页 |
2.4.1 原料分析 | 第25-27页 |
2.4.2 碱灰比对Al_2O_3 溶出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3 烧结温度对Al_2O_3 溶出率的影响 | 第28页 |
2.4.4 烧结时间对Al_2O_3 溶出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5 液固比对Al_2O_3 溶出率的影响 | 第29页 |
2.4.6 溶出温度对Al_2O_3 溶出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7 溶出时间对Al_2O_3 溶出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8 正交实验 | 第31-32页 |
2.5 结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铝酸钠溶液中脱硅机理研究 | 第33-44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3-34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4页 |
3.2.3 实验过程 | 第34页 |
3.2.4 表征 | 第34-35页 |
3.3 铝酸钠溶液中二氧化硅含量测定及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3.3.1 测定原理 | 第35页 |
3.3.2 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3.3.3 计算方法 | 第3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3.4.1 烧结脱硅过程中不同钙硅比(C/S)对脱硅效果影响 | 第36-39页 |
3.4.2 精制脱硅过程中不同C/S随时间变化对脱硅效果影响 | 第39-41页 |
3.4.3 精制脱硅过程中不同温度随时间变化对脱硅效果影响 | 第41-43页 |
3.5 结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工艺过程研究 | 第44-54页 |
4.1 前言 | 第4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4-45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5页 |
4.2.3 实验过程 | 第45-46页 |
4.2.4 表征 | 第46页 |
4.3 铝酸钠中Nk、 ak、η的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4.3.1 苛性碱的计算 | 第46页 |
4.3.2 苛性比值的计算 | 第46页 |
4.3.3 晶种分解率 | 第46-47页 |
4.4 铝酸钠溶液的分解机理 | 第47-48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48-50页 |
4.5.1 调配碱液 | 第48页 |
4.5.2 苛性碱浓度对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3 时间对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4.5.4 种子添加量对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率的影响 | 第50页 |
4.6 种分母液的循环 | 第50-51页 |
4.7 氧化铝产品的表征 | 第51-53页 |
4.7.1 XRD分析 | 第51-52页 |
4.7.2 SEM分析 | 第52页 |
4.7.3 XRF分析 | 第52-53页 |
4.8 结论 | 第53-5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