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 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 商业银行业务影响方面 | 第13-14页 |
(三) 文献综评 | 第14-15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一) 创新点 | 第17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当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 第18-24页 |
一、互联网金融内涵 | 第18页 |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 第18-20页 |
(一) 交易便捷化 | 第18页 |
(二) 客户覆盖率高 | 第18-19页 |
(三) 大数据精准定位 | 第19页 |
(四) 资金成本低 | 第19页 |
(五) 技术与法律风险 | 第19-20页 |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阶段 | 第20-21页 |
(一) 初始阶段(2005年之前) | 第20页 |
(二) 萌芽阶段(2005年至2012年) | 第20页 |
(三) 高速发展阶段(2013年至2015年6月) | 第20页 |
(四) 发展和风险监管阶段(2015年7月至2016年) | 第20-21页 |
(五) 规范阶段(2017年至今) | 第21页 |
四、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 第21-24页 |
(一) 第三方支付 | 第21-22页 |
(二) P2P网贷 | 第22页 |
(三) 网络理财 | 第22-23页 |
(四) 网络众筹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给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带来的影响 | 第24-31页 |
一、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类业务的影响 | 第24-27页 |
(一) 资产规模下降 | 第24页 |
(二) 负债规模被分流 | 第24-26页 |
(三) 存贷利差大幅下降 | 第26-27页 |
二、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类业务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一) 支付结算业务的缩减 | 第27-28页 |
(二) 商业银行客户流失 | 第28页 |
(三) 代理销售类业务占比下降 | 第28页 |
三、商业银行业务受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一) 经营理念缺乏与时俱进的转变 | 第28-29页 |
(二) 对传统利差收入依赖性过强 | 第29页 |
(三) 与互联网金融合作不足 | 第29-30页 |
(四) 创新性不足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影响的案例分析 | 第31-38页 |
一、支付宝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影响分析 | 第31-32页 |
(一) 支付宝概述 | 第31页 |
(二) 支付宝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影响 | 第31-32页 |
二、余额宝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分析 | 第32-34页 |
(一) 余额宝概述 | 第32-33页 |
(二) 余额宝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三、阿里小贷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分析 | 第34-38页 |
(一) 阿里小贷概述 | 第34-35页 |
(二) 阿里小贷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 | 第35-38页 |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 | 第38-45页 |
一、互联网金融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优势分析 | 第38-40页 |
(一) 资金实力雄厚,网点布局众多 | 第38页 |
(二) 风险控制成熟,运营能力强 | 第38-39页 |
(三) 人才实力雄厚,客户资源优质 | 第39-40页 |
二、互联网金融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劣势分析 | 第40-41页 |
(一) 业务流程多,效率不够高 | 第40页 |
(二) 各项成本相对偏高 | 第40页 |
(三) 客户拓新率低 | 第40-41页 |
三、互联网金融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机遇 | 第41-42页 |
(一) 商业银行技术的创新和提高 | 第41页 |
(二) 传统业务模式的改变 | 第41页 |
(三) 国家政策的支持 | 第41-42页 |
(四) 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增强 | 第42页 |
四、互联网金融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威胁 | 第42-45页 |
(一)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威胁 | 第42-43页 |
(二) 潜在进入者威胁 | 第43页 |
(三) 替代品替代威胁 | 第43页 |
(四) 供应商议价能力 | 第43页 |
(五) 购买者议价能力 | 第43-45页 |
第六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应对策略 | 第45-49页 |
一、支付结算类业务层面策略 | 第45-46页 |
(一) 创新渠道,合作共赢 | 第45页 |
(二) 创新支付模式 | 第45-46页 |
二、存款理财类业务层面策略 | 第46-47页 |
(一) 细分市场,定位客户 | 第46页 |
(二) 构建平台,占据主动 | 第46-47页 |
三、贷款融资类业务层面策略 | 第47页 |
(一) 加强复合型人才建设 | 第47页 |
(二) 创新小微金融产品 | 第47页 |
四、对其他功能方面的策略 | 第47-49页 |
(一) 重视大数据,提高获取能力 | 第47-48页 |
(二) 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效率 | 第48-49页 |
总结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