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21页 |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 第一章 房地产泡沫相关理论 | 第21-26页 |
| 第一节 房地产泡沫的界定 | 第21-22页 |
| 一、房地产泡沫的定义 | 第21页 |
| 二、房地产泡沫的表现形式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机制 | 第22-24页 |
| 一、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微观机制 | 第22-23页 |
| 二、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宏观基础 | 第23-24页 |
| 第三节 房地产泡沫破灭机制及危害 | 第24-26页 |
| 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机制 | 第24-25页 |
| 二、房地产泡沫的危害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房地产泡沫测度方法的适应性分析 | 第26-36页 |
| 第一节 指标测度法 | 第26-28页 |
| 一、单指标法 | 第26-27页 |
| 二、多指标法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统计检验测度法 | 第28-30页 |
| 一、希勒检验 | 第29页 |
| 二、设定性检验 | 第29页 |
| 三、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模型测度法 | 第30-33页 |
| 一、房地产收益贴现法 | 第30-31页 |
| 二、房地产市场局部均衡模型法 | 第31页 |
| 三、经济基本因素回归法 | 第31-32页 |
| 四、资本边际收益法 | 第32-33页 |
| 第四节 房地产泡沫测度方法评价 | 第33-36页 |
| 一、指标法、统计检验法、模型法比较分析 | 第33页 |
| 二、指标法的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 三、模型法的比较分析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合肥市房地产泡沫实证分析—基于指标法 | 第36-53页 |
| 第一节 合肥市房地产发展现状分析 | 第36-38页 |
| 一、房地产投资规模 | 第36-37页 |
| 二、房地产价格 | 第37页 |
| 三、房地产供给需求 | 第37-38页 |
| 第二节 房地产泡沫测度指标选取 | 第38-39页 |
| 一、指标选取原则 | 第38-39页 |
| 二、区间及临界值确定 | 第39页 |
| 第三节 基于指标法的合肥市房地产泡沫测度 | 第39-47页 |
| 一、单项指标的测度 | 第39-42页 |
| 二、指标的赋权 | 第42-45页 |
| 三、多指标综合测度 | 第45-47页 |
| 第四节 基于指标法的全国房地产泡沫测度 | 第47-53页 |
| 一、单项指标的测度 | 第47-49页 |
| 二、指标的赋权 | 第49-50页 |
| 三、多指标综合测度 | 第50-51页 |
| 四、合肥与全国住宅房地产市场泡沫度比较分析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合肥市房地产泡沫实证分析—基于局部均衡模型法 | 第53-60页 |
| 第一节 局部均衡模型的构建 | 第53-55页 |
| 一、模型概述 | 第53页 |
| 二、模型构建 | 第53-55页 |
| 第二节 基于局部均衡模型的合肥市房地产泡沫测度 | 第55-57页 |
| 一、测算结果 | 第55-56页 |
| 二、泡沫变化分析 | 第56-57页 |
| 第三节 基于局部均衡模型的全国房地产泡沫测度 | 第57-60页 |
| 一、测算结果 | 第57-58页 |
| 二、泡沫变化分析 | 第58-59页 |
| 三、合肥市与全国住宅房地产市场泡沫度比较分析 | 第59-60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60-64页 |
| 一、本文结论 | 第60-61页 |
| 二、政策建议 | 第61-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附录A | 第67-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