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中国古代传统造物思想探析 | 第17-21页 |
2.1 从《考工记》中探寻古代造物思想 | 第17-19页 |
2.2 古代造物思想中的“器以载道”思想分析 | 第19-20页 |
2.3 传统造物思想的造物“和谐”观分析 | 第20页 |
2.4 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徐州香包的造型与装饰艺术特征 | 第21-34页 |
3.1 徐州香包的起源说 | 第21-22页 |
3.2 徐州香包形制的演变与发展 | 第22-23页 |
3.3 徐州香包的制作工艺分析 | 第23-26页 |
3.4 徐州香包的造型与装饰题材 | 第26-30页 |
3.4.1 徐州香包的造型分析 | 第26-27页 |
3.4.2 装饰题材的组成形式 | 第27-30页 |
3.5 造型与装饰艺术特色 | 第30-33页 |
3.5.1 选材与装饰规律 | 第30-32页 |
3.5.2 造型与装饰艺术的形成 | 第32-33页 |
3.6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徐州香包伦理内涵与造物思想 | 第34-45页 |
4.1 传统香包所体现的古代造物思想与造物原则分析 | 第34-37页 |
4.1.1 “天人合一”的造物之道 | 第34-35页 |
4.1.2 “巧者创物,物以致用”的思想观 | 第35-36页 |
4.1.3 “观物取象”的传统造物手法 | 第36-37页 |
4.2 民俗文化观对徐州香包造物思想产生的影响 | 第37-39页 |
4.2.1 汉代造物思想观念对徐州香包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2 民俗文化影响下的徐州香包造物思想 | 第38-39页 |
4.3 徐州香包造物的工艺准则及造物思想 | 第39-44页 |
4.3.1 “材美工巧”的造物之道 | 第39-41页 |
4.3.2 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 | 第41-43页 |
4.3.3 徐州香包的使用语境之“物为人用”的造物思想 | 第43-44页 |
4.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徐州香包造物思想延伸及设计启示 | 第45-53页 |
5.1 传统造物观中的文化性对现代徐州香包设计的启示 | 第45-48页 |
5.1.1 传统造物的审美标准对现代徐州香包设计的影响 | 第45-47页 |
5.1.2 重视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徐州香包中的应用 | 第47-48页 |
5.2 传统香包的造物思想对现代徐州香包设计的启示 | 第48-50页 |
5.2.1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 第48-49页 |
5.2.2 注重生态设计 | 第49-50页 |
5.3 传统造物思想融入现代徐州香包设计的可行性研究 | 第50-52页 |
5.3.1 多元化语境下的现代徐州香包设计 | 第50-51页 |
5.3.2 重视设计的文化内涵 | 第51页 |
5.3.3 传统造物思想是现代徐州香包设计的源泉 | 第51-52页 |
5.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徐州香包的创新设计思路 | 第53-61页 |
6.1 注重香包设计的文化性及实用性的结合 | 第53-54页 |
6.2 关注现代人情感与思想的变化 | 第54-55页 |
6.3 传统香包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产品的设计实践 | 第55-61页 |
6.3.1 可行性分析 | 第55-56页 |
6.3.2 设计实例 | 第56-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