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3-15页 |
1.2.1 大企业的界定标准 | 第13-14页 |
1.2.2 税收管理专业化 | 第14-15页 |
1.2.3 大企业税收管理模式 | 第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3.1 成立专门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机构必要性问题 | 第15-16页 |
1.3.2 具体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模式 | 第16-18页 |
1.3.3 研究综合评述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广州地税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现状 | 第19-30页 |
2.1 广州经济情况概述 | 第19-20页 |
2.2 广州市大企业(总部企业)税收情况 | 第20-22页 |
2.3 广州地税大企业税收管理实践 | 第22-30页 |
2.3.1 创新大企业税收征管方式 | 第25-28页 |
2.3.2 建立“回应性”的纳税服务工作模式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广州地税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 第30-38页 |
3.1 2017年全国纳税人满意度调查整改走访调研活动分析 | 第30-33页 |
3.1.1 征管流程方面 | 第31页 |
3.1.2 服务规范方面 | 第31-32页 |
3.1.3 电子办税系统方面 | 第32页 |
3.1.4 税收优惠方面 | 第32-33页 |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6页 |
3.2.1 数据管税格局有待加强 | 第33-34页 |
3.2.2 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 第34页 |
3.2.3 人力资源缺乏 | 第34-35页 |
3.2.4 个性化、专业化纳税服务有待加强 | 第35-36页 |
3.3 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问题的成因 | 第36-38页 |
3.3.1 管理理念的僵化 | 第36页 |
3.3.2 各方利益的冲突 | 第36-37页 |
3.3.3 机构和人员编制的严格限制 | 第37页 |
3.3.4 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和基础的缺失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国外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的经验借鉴 | 第38-42页 |
4.1 机构设置情况 | 第38页 |
4.1.1 按组织结构形式划分 | 第38页 |
4.1.2 按照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划分 | 第38页 |
4.2 管理模式的特点 | 第38-39页 |
4.2.1 以有效监控税源为目的 | 第38-39页 |
4.2.2 分行业设置管理机构 | 第39页 |
4.2.3 以管理所得税为主 | 第39页 |
4.2.4 集中优势人力资源 | 第39页 |
4.3 各国管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39-42页 |
4.3.1 注重构建客户服务型关系 | 第39-40页 |
4.3.2 实施税收风险管理 | 第40-41页 |
4.3.3 注重大企业税收管理人才体系建设 | 第41-42页 |
第五章 进一步推进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对策 | 第42-49页 |
5.1 树立新型税收管理观念 | 第42页 |
5.2 重塑税收征管流程 | 第42-43页 |
5.3 加强信息化建设 | 第43页 |
5.4 推行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 第43-44页 |
5.5 建立人才培养流动机制 | 第44-45页 |
5.6 循序推进差异化递进式风险管理新模式 | 第45-49页 |
5.6.1 强化纳税信用管理 | 第45页 |
5.6.2 推行纳税人不确定事项报告制度 | 第45-46页 |
5.6.3 适时推出“税收遵从指数” | 第46-47页 |
5.6.4 引导企业与税务机关合作,共同防范税收风险管理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件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