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2.1 FCC油浆概述 | 第14-16页 |
2.1.1 FCC油浆的性质 | 第14页 |
2.1.2 FCC油浆的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2.1.3 常见油浆烧嘴 | 第15-16页 |
2.2 碳烟生成机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2.2.1 碳烟颗粒形成过程 | 第16-18页 |
2.2.2 影响碳烟形成因素 | 第18-19页 |
2.3 双色法测碳烟概述 | 第19-22页 |
2.3.1 双色法测碳烟浓度公式推导 | 第19-20页 |
2.3.2 双色法测碳烟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2.3.3 双色法的应用现状 | 第21-22页 |
2.4 分子动力学模拟基础 | 第22-24页 |
2.4.1 分子动力学模拟力场和系综 | 第23页 |
2.4.2 反应分子动力学力场-ReaxFF | 第23-24页 |
2.5 基于CFD碳烟生成规律研究 | 第24-26页 |
2.5.1 基于CFD的碳烟模型 | 第25页 |
2.5.2 基于CFD的碳烟生成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基于双色法油浆火焰碳烟测定 | 第28-43页 |
3.1 碳烟测定系统总体结构 | 第28页 |
3.2 碳烟测定系统关键硬件 | 第28-30页 |
3.2.1 实验相机 | 第28-29页 |
3.2.2 输送油泵 | 第29页 |
3.2.3 实验喷嘴 | 第29-30页 |
3.2.4 黑体炉 | 第30页 |
3.3 碳烟测定系统程序开发 | 第30-32页 |
3.3.1 标定程序开发 | 第30-31页 |
3.3.2 分析程序开发 | 第31-32页 |
3.4 火焰碳烟体积浓度计算 | 第32-34页 |
3.5 相机标定实验 | 第34-36页 |
3.5.1 实验过程 | 第34-35页 |
3.5.2 数据记录及处理 | 第35-36页 |
3.5.3 算法验证 | 第36页 |
3.6 油浆火焰分析实验 | 第36-41页 |
3.6.1 实验过程 | 第36-37页 |
3.6.2 实数据记录及处理 | 第37-38页 |
3.6.3 实验结论 | 第38-41页 |
3.7 误差分析 | 第4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碳烟生成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第43-56页 |
4.1 模型化合物分子选择 | 第43-45页 |
4.2 温度对初始碳烟颗粒形成过程的影响 | 第45-50页 |
4.3 水分子对初始碳烟颗粒形成过程的影响 | 第50-52页 |
4.4 氧分子对初始碳烟颗粒形成过程的影响 | 第52-54页 |
4.5 碳烟形貌预测 | 第54-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基于CFD的油浆火焰初始阶段碳烟生成规律研究 | 第56-64页 |
5.1 研究对象 | 第56-57页 |
5.2 数学模型建立 | 第57-58页 |
5.2.1 湍流模型 | 第57页 |
5.2.2 组分输运和燃烧模型 | 第57-58页 |
5.2.3 辐射模型 | 第58页 |
5.2.4 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 | 第58页 |
5.3 模型验证和数据分析 | 第58-61页 |
5.3.1 温度场分布 | 第58-59页 |
5.3.2 代表性自由基及分子浓度峰值的位置分析 | 第59-61页 |
5.4 碳烟体积浓度计算 | 第61-62页 |
5.4.1 碳烟经验模型 | 第61-62页 |
5.4.2 基于CFD碳烟体积浓度场 | 第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6.1 结论 | 第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