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5页 |
1.1 胃肠道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及治疗方法 | 第11页 |
1.2 奥沙利铂简介及其毒副反应 | 第11-12页 |
1.3 奥沙利铂神经毒性机制、治疗及相关危险因素 | 第12-13页 |
1.4 微生物与肿瘤形成、药物疗效及毒副作用间的密切联系 | 第13-15页 |
1.4.1 菌群与疾病的关系 | 第13页 |
1.4.2 菌群与肿瘤的关系 | 第13页 |
1.4.3 菌群与肿瘤治疗的关系 | 第13-14页 |
1.4.4 菌群与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关系 | 第14页 |
1.4.5 抗生素与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关系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2.1 资料收集 | 第15页 |
2.2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2.3 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2.4 观察指标 | 第16页 |
2.5 评估标准 | 第16页 |
2.6 统计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17-31页 |
3.1 患者基本信息 | 第17-18页 |
3.2 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抗生素及其他临床相关指标与神经毒性间的关系 | 第18-23页 |
3.2.1 抗生素与神经毒性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间的关系 | 第18-22页 |
3.2.2 其他指标与神经毒性发生率间的关系 | 第22-23页 |
3.2.2.1 累计剂量与神经毒性发生率 | 第22页 |
3.2.2.2 还原型谷胱甘肽与神经毒性发生率 | 第22-23页 |
3.2.2.3 钠钾镁钙与神经毒性发生率 | 第23页 |
3.3 结直肠癌患者中抗生素与神经毒性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间的关系 | 第23-26页 |
3.4 胃癌患者中抗生素与神经毒性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间的关系 | 第26-3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1页 |
综述 | 第4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