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绪论 | 第11-17页 |
| 一、 相关问题的澄清 | 第12-13页 |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 三、清初兴亡悲剧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5页 |
| 四、清初兴亡悲剧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痛苦与呼唤:悲剧意识的诞生 | 第17-23页 |
| 第一节 清初兴亡悲剧的缘起 | 第17-20页 |
| 一、苍凉的时代 | 第17-20页 |
| 二、乱世中的儒家文化情怀 | 第20页 |
| 第二节 清初兴亡悲剧悲剧意识的多义性 | 第20-23页 |
| 一、悲剧意识的实践性 | 第21页 |
| 二、悲剧意识的儒家文化性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挣扎与呐喊:悲剧意蕴的显现 | 第23-47页 |
| 第一节 故国之思、生死不忘:悲剧作家的情怀 | 第23-27页 |
| 一、儒家忧世情怀 | 第23-26页 |
| 二、“华夷之辨”下的文化困境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家国之恨、兴亡之叹:悲剧主题的构思 | 第27-33页 |
| 一、题材分类:历史兴亡悲剧和时事兴亡悲剧 | 第29-31页 |
| 二、思想内容分类:忠奸兴亡悲剧、爱情兴亡悲剧和身世兴亡悲剧 | 第31-33页 |
| 第三节 忧世伤时、铮铮铁骨:悲剧人物的塑造 | 第33-39页 |
| 一、超越中的毁灭者 | 第34-36页 |
| 二、灵活多变的塑造手法 | 第36-39页 |
| 第四节 长歌当哭、苍凉凄绝:悲剧情感的表达 | 第39-43页 |
| 一、直接抒情 | 第39-41页 |
| 二、间接抒情 | 第41-43页 |
| 第五节 气吞山河、波澜壮阔:悲剧冲突的展开 | 第43-47页 |
| 一、外部冲突 | 第43-45页 |
| 二、内部冲突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继承与超越:悲剧风格的美学新质 | 第47-63页 |
| 第一节 和雅兼融、刚柔相济:中和之美 | 第47-52页 |
| 一、情感的中和美 | 第48-49页 |
| 二、语言的中和美 | 第49-50页 |
| 三、情节的中和美 | 第50-51页 |
| 四、结局的中和美 | 第51-52页 |
| 第二节 慷慨悲壮、凄婉哀艳:意境之美 | 第52-59页 |
| 一、悲剧意境的美学分类 | 第53-56页 |
| 二、悲剧意境的审美特征 | 第56-59页 |
| 第三节 至善人格、超越死亡:崇高之美 | 第59-63页 |
| 一、高贵人物的崇高美 | 第60-61页 |
| 二、小人物的崇高美 | 第61-63页 |
| 第四章 回眸与展望:悲剧的价值与影响 | 第63-72页 |
| 第一节 超越历史、跨越时空:悲剧的文化价值 | 第63-66页 |
| 一、悲剧的历史价值 | 第63-64页 |
| 二、悲剧的实践价值 | 第64-66页 |
| 第二节 霞光四射、光芒万丈:悲剧的深远影响 | 第66-72页 |
| 一、对清代中晚期悲剧创作的影响 | 第66-68页 |
| 二、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 第68-72页 |
| 结语 | 第72-74页 |
| 注释 | 第74-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 附录 | 第85-88页 |
| 读研期间科研与获奖情况 | 第88-89页 |
| 后记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