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寻衅滋事罪的立法渊源及其演进 | 第10-12页 |
(一) 寻衅滋事罪的立法渊源及其演进 | 第10-11页 |
(二) 流氓罪对寻衅滋事罪解释的影响 | 第11-12页 |
二、殴打型寻衅滋事罪的法益 | 第12-16页 |
(一) 保护法益与侵害客体辨析 | 第12-13页 |
(二) 殴打型寻衅滋事罪的法益之争 | 第13-14页 |
1. 社会秩序法益说 | 第13-14页 |
2. 个人法益说 | 第14页 |
(三) 殴打型寻衅滋事罪保护法益 | 第14-16页 |
1. 社会秩序说值得商榷 | 第14-15页 |
2. 个人法益说不可取 | 第15页 |
3. 殴打型寻衅滋事罪的保护法益为双重法益 | 第15-16页 |
三、殴打型寻衅滋事罪构成要件阐述 | 第16-24页 |
(一) 随意的认定 | 第16-19页 |
1. 随意认定的理论争议 | 第16-18页 |
2. 随意的具体认定 | 第18-19页 |
(二) 殴打的正确界定 | 第19-21页 |
1. 殴打与伤害的辨析 | 第19-21页 |
2. 殴打的认定方法 | 第21页 |
(三) 情节恶劣的规范解读 | 第21-24页 |
1. 合理性的体现 | 第22页 |
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22-23页 |
3. 重伤、死亡是不属于情节恶劣的情形 | 第23-24页 |
四、殴打型寻衅滋事罪责任要素 | 第24-29页 |
(一) 殴打性寻衅滋事罪的罪过形式 | 第24-25页 |
(二) 殴打型寻衅滋事罪的目的问题 | 第25-27页 |
1. 犯罪目的争议 | 第25-26页 |
2. 特定犯罪目的不是本罪的责任要素 | 第26-27页 |
(三) 殴打型寻衅滋事罪的动机问题 | 第27-29页 |
1. 流氓动机不应视为寻衅滋事罪的动机 | 第27-28页 |
2. 无事生非、借故生非是寻衅滋事罪的特定动机 | 第28-29页 |
五、殴打型寻衅滋事罪致人重伤、死亡的定性问题 | 第29-34页 |
(一) 行为人单独殴打致人重伤、死亡的定性问题 | 第29-31页 |
1. 殴打型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关系 | 第29-30页 |
2. 想象竞合关系处理原则的理解适用 | 第30-31页 |
(二) 二人以上共同殴打致人重伤、死亡的定性问题 | 第31-34页 |
1. 全部转化说与部分转化说的争议 | 第31-32页 |
2. 部分转化说合理性的法理分析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