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缩略词表 | 第7-11页 |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11-20页 |
| 1.1 龋病相关微生物及其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 1.2 抗菌肽 | 第12-13页 |
| 1.2.1 抗菌肽的分类 | 第12-13页 |
| 1.2.2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 第13页 |
| 1.3 特异性靶向抗菌肽(STAMPs) | 第13-19页 |
| 1.3.1 STAMPs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2 针对变异链球菌的人源STAMP(C16LL-37)的前期研究 | 第15-19页 |
| (1) C16LL-37的合成及纯化 | 第15-17页 |
| (2) C16LL-37的MIC及MBC检测 | 第17-18页 |
| (3) C16LL-37对S.mutans的靶向特异性检测 | 第18-19页 |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1.4.1 选题依据 | 第19页 |
| 1.4.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第二部分 C16LL-37对变异链球菌的杀菌动力学及作用机制 | 第20-28页 |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 2.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1页 |
| 2.2.2 配置试剂 | 第21-22页 |
| 2.2.3 选取实验菌株及配置细菌悬液 | 第22-23页 |
| 2.2.4 时间—杀菌实验 | 第23页 |
| 2.2.5 抗菌肽后效应实验 | 第23页 |
| 2.2.6 C16LL-37 的作用机制 | 第23-24页 |
| 2.2.7 统计分析 | 第24页 |
| 2.3 结果 | 第24-26页 |
| 2.3.1 时间—杀菌实验 | 第24-25页 |
| 2.3.2 抗菌肽后效应实验 | 第25页 |
| 2.3.3 C16LL-37 对S. mutans的作用机制 | 第25-26页 |
| 2.4 讨论 | 第26-27页 |
| 2.5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部分 特异性靶向抗菌肽C16LL-37 的溶血活性检测 | 第28-32页 |
| 3.1 引言 | 第28页 |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 3.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8-29页 |
| 3.2.2 试剂的配置及处理 | 第29页 |
| 3.2.3 实验菌株的培养及细菌悬液的配置 | 第29页 |
| 3.2.4 C16LL-37对红细胞的溶血活性检测 | 第29页 |
| 3.2.5 统计分析 | 第29页 |
| 3.3 结果 | 第29-30页 |
| 3.3.1 C16LL-37对红细胞的溶血活性检测 | 第29-30页 |
| 3.4 讨论 | 第30-31页 |
| 3.5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四部分 特异性靶向抗菌肽C16LL-37 的稳定性检测 | 第32-39页 |
| 4.1 引言 | 第32页 |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 4.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2-33页 |
| 4.2.2 试剂的配置及处理 | 第33页 |
| 4.2.3 实验菌株的培养及细菌悬液的配置 | 第33页 |
| 4.2.4 C16LL-37的稳定性检测 | 第33-34页 |
| 4.2.6 统计分析 | 第34页 |
| 4.3 结果 | 第34-37页 |
| 4.3.1 不同温度 | 第34-35页 |
| 4.3.2 不同pH值 | 第35页 |
| 4.3.3 不同浓度Nacl | 第35-37页 |
| 4.3.4 不同浓度胰蛋白酶 | 第37页 |
| 4.4 讨论 | 第37-38页 |
| 4.5 小结 | 第38-39页 |
| 全文总结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 病例报告 | 第48-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