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气象学论文

基于CFD的微尺度城市形态气候响应设计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1 绪论第10-24页
    1.1 研究缘起第10-11页
        1.1.1 城市化与气候问题第10-11页
        1.1.2 研究内容第11页
    1.2 研究背景第11-15页
        1.2.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2.2 学科背景第12页
        1.2.3 微尺度城市形态研究的背景现状及发展态势第12-15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5-18页
        1.3.1 建立微尺度城市气候评估的理论架构与策略方法第15-16页
        1.3.2 探讨微尺度的气候响应设计对策第16-17页
        1.3.3 结合气候的城市形态研究目标第17-18页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8-22页
        1.4.1 城市通风与热岛效应第18-19页
        1.4.2 城市形态与城市气候第19-20页
        1.4.3 城市气候子分区第20-21页
        1.4.4 WRF耦合CFD模式第21页
        1.4.5 综合评述第21-22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2-23页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2页
        1.5.2 研究方法与措施第22-23页
    1.6 本章小结第23-24页
2 微尺度城市形态气候响应设计的理论建构第24-37页
    2.1 研究理论基础第24-25页
        2.1.1 人居环境学第24页
        2.1.2 城市生态学第24-25页
        2.1.3 城市气候学第25页
        2.1.4 城市形态学第25页
    2.2 气候要素及其对城市形态的影响第25-27页
        2.2.1 微气候的构成要素第25-27页
        2.2.2 气候因素在城市形态中的影响第27页
    2.3 城市形态对局地微气候的影响第27-29页
        2.3.1 城市形态对微气候的影响要素第27-28页
        2.3.2 城市形态的计算公式及相关解析第28-29页
    2.4 城市形态气候响应设计的技术路线第29-31页
        2.4.1 气候响应设计的技术方法第29-30页
        2.4.2 气候响应的相关策略整合第30-31页
        2.4.3 气候响应的规划决策协调第31页
    2.5 基于CFD的气候响应设计过程第31-33页
        2.5.1 气候要素解读第31-32页
        2.5.2 响应策略制定第32页
        2.5.3 气候响应设计第32页
        2.5.4 模拟分析与验证第32页
        2.5.5 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第32-33页
    2.6 CFD相关实用性解析第33-36页
        2.6.1 模拟计算域的确定第33页
        2.6.2 网格划分方法第33页
        2.6.3 边界条件设置第33-34页
        2.6.4 计算模型选择第34页
        2.6.5 离散格式选择第34页
        2.6.6 迭代收敛标准第34-35页
        2.6.7 边界条件验证第35-36页
    2.7 本章小结第36-37页
3 不同空间层级的城市形态气候响应设计策略第37-50页
    3.1 城区级第37-42页
        3.1.1 城市通风廊道第38-40页
        3.1.2 城市景观与风环境第40-41页
        3.1.3 适应气候的城市节能研究第41-42页
    3.2 街区级第42-45页
        3.2.1 高层建筑群风环境第43页
        3.2.2 居住小区风环境第43-44页
        3.2.3 建筑群的组合对风环境的影响第44-45页
    3.3 建筑级第45-49页
        3.3.1 建筑室外风环境第45-47页
        3.3.2 建筑通风及能耗第47-49页
        3.3.3 建筑风荷载第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4 “城区级”夏季气候响应设计案例研究第50-79页
    4.1 案例背景概况第50页
    4.2 研究目的第50-51页
    4.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51页
    4.4 气象数据分析第51-52页
        4.4.1 最热月分析第51-52页
        4.4.2 风向玫瑰图与风速频率第52页
    4.5 地理环境要素分析第52-54页
    4.6 WRF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第54-56页
        4.6.1 中尺度数值模拟技术概述第54页
        4.6.2 网格设置第54-55页
        4.6.3 夏季模拟日风、热环境参数第55-56页
    4.7 夏季CFD数值模拟研究第56-72页
        4.7.1 模拟区域及网格设置第56-57页
        4.7.2 模拟边界条件设置第57-58页
        4.7.3 夏季CFD模拟结果分析第58-59页
        4.7.4 夏季各分区风环境分析第59-66页
        4.7.5 温度场总体分析第66页
        4.7.6 夏季各分区温度场分析第66-72页
    4.8 基于夏季通风和防热的优化策略建议第72-75页
        4.8.1 通风道设置第72-75页
    4.9 建筑布局的优化策略第75-77页
        4.9.1 判断通风廊道上的阻挡建筑第75页
        4.9.2 热岛判断第75-76页
        4.9.3 公共服务区建筑形态优化措施第76-77页
    4.10 绿化率与城市热岛第77-78页
        4.10.1 研究内容第77页
        4.10.2 研究方法第77-78页
        4.10.3 绿化率分析第78页
    4.11 本章小结第78-79页
5 “城区级”冬季气候响应设计案例研究第79-99页
    5.1 冬季WRF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第79-85页
        5.1.1 网格设置第79-80页
        5.1.2 冬季模拟日的确定第80-81页
        5.1.3 温度场模拟结果第81-82页
        5.1.4 风场模拟结果第82-84页
        5.1.5 城市冬季防寒总体策略第84-85页
    5.2 冬季CFD数值模拟研究第85-87页
        5.2.1 模拟区域及网格设置第85-86页
        5.2.2 模拟边界条件设置第86-87页
    5.3 模拟结果的讨论第87-91页
        5.3.1 风环境总体分析第87-89页
        5.3.2 A、D区风环境分析第89-90页
        5.3.3 E、F区风环境分析第90-91页
    5.4 基于冬季防寒的优化策略第91-98页
        5.4.1 绿化的防风作用第91-92页
        5.4.3 防风林效果研究第92-95页
        5.4.4 防风林应用策略第95-98页
        5.4.5 防风林应用评价第98页
    5.5 本章小结第98-99页
6 “街区级”气候响应设计案例研究第99-113页
    6.1 背景分析第99-102页
        6.1.1 街区功能属性分析第99-100页
        6.1.2 街区微气候特征分析第100-102页
        6.1.3 街区空间构成要素分析第102页
    6.2 模拟区域三维地形建立第102-104页
        6.2.1 复杂地形的城市三维建模第102-104页
    6.3 CFD数值模拟第104-108页
        6.3.1 研究工具第104页
        6.3.2 模拟区域网格设置第104-105页
        6.3.3 模拟边界条件设置第105页
        6.3.4 模拟结果第105-107页
        6.3.5 划定典型区域第107-108页
    6.4 基于CFD模拟的风环境评价第108-111页
    6.5 “街区级”城市空间形态的气候响应综合评价第111-112页
    6.6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7 “建筑级”气候响应设计案例研究第113-121页
    7.1 案例基地概况第113-115页
        7.1.1 建筑功能特征分析第114页
        7.1.2 方案设计理念第114-115页
    7.2 CFD数值模拟及多方案对比第115-118页
        7.2.1 研究工具第115页
        7.2.2 模拟区域概况及网格设置第115-116页
        7.2.3 多方案模拟结果对比分析第116-118页
    7.3 模拟结果对建筑空间形态的引导策略第118-120页
    7.4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8 回顾与展望第121-123页
    8.1 回顾第121-122页
    8.2 展望第122-123页
结论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8页
附录A 附图目录第128-132页
附录B 附表目录第132-133页
附录C WRF模拟结果第133-143页
致谢第143-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株乳酸菌在高脂饮食大鼠体内益生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高岭土动力特性和应变软化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