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15-31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5-1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6-1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1.2.1 财政农业支出的影响效应 | 第20-22页 |
1.2.2 财政农业支出绩效评价 | 第22-23页 |
1.2.3 财政农业支出存在的问题与政策主张 | 第23-24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24-25页 |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25-2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3.2 基本框架 | 第26-29页 |
1.4 论文的创新、存在不足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29-31页 |
1.4.1 主要创新点 | 第29页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29-30页 |
1.4.3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第30-31页 |
2 财政农业支出相关理论及方法 | 第31-42页 |
2.1 财政农业支出的概念及分类 | 第31-36页 |
2.1.1 财政农业支出的概念 | 第31-32页 |
2.1.2 财政农业支出的分类 | 第32-35页 |
2.1.3 财政农业支出的作用 | 第35-36页 |
2.2 财政支持农业的理论依据 | 第36-38页 |
2.2.1 农业具有弱质性 | 第36-37页 |
2.2.2 农业具有正外部性 | 第37-38页 |
2.3 财政农业支出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38-42页 |
2.3.1 财政农业支出的相关理论 | 第39-40页 |
2.3.2 财政支出效率评价方法:DEA介绍 | 第40-42页 |
3 中国财政农业支出的现实考察 | 第42-57页 |
3.1 中国财政农业支出的政策变迁 | 第42-46页 |
3.1.1 改革启动阶段(1978-1994) | 第42-43页 |
3.1.2 快速发展阶段(1994-2012) | 第43-44页 |
3.1.3 深化改革阶段(2012至今) | 第44-46页 |
3.2 中国财政农业支出的变动分析 | 第46-52页 |
3.2.1 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与结构描述 | 第46-48页 |
3.2.2 财政农业支出规模与增长率的变动分析 | 第48-49页 |
3.2.3 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关系 | 第49-52页 |
3.3 中国财政农业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2-54页 |
3.3.1 财政农业支出程序存在监管漏洞 | 第52-53页 |
3.3.2 财政农业支出机制运行存在不足 | 第53-54页 |
3.4 导致财政农业支出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 第54-57页 |
3.4.1 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 第54-55页 |
3.4.2 相关主体产权不明晰 | 第55-56页 |
3.4.3 财政农业支出主体过多导致资金分割过细 | 第56-57页 |
4 财政农业支出的影响效应与绩效评价 | 第57-68页 |
4.1 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产出影响效应的分析 | 第57-60页 |
4.1.1 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产出影响效应的理论解释 | 第57-58页 |
4.1.2 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产出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58-60页 |
4.2 中国财政农业支出绩效评价 | 第60-64页 |
4.2.1 财政农业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介绍 | 第60-61页 |
4.2.2 财政农业支出绩效评价的使用依据 | 第61-62页 |
4.2.3 财政农业支出效率评价结果 | 第62-63页 |
4.2.4 财政农业支出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63-64页 |
4.3 财政农业支出效率的动态分析 | 第64-67页 |
4.3.1 农业产出平均Malmquist指数变化及分解 | 第64-65页 |
4.3.2 各省市平均Malmquist指数变化及分解 | 第65-67页 |
4.4 实证结论 | 第67-68页 |
5 财政农业支出监管动态博弈分析 | 第68-75页 |
5.1 财政农业支出监管的博弈分析 | 第68-70页 |
5.1.1 问题描述及模型构建 | 第68-69页 |
5.1.2 监管主体选择一致的监管策略 | 第69页 |
5.1.3 监管主体采用不同的监管策略 | 第69-70页 |
5.2 博弈的稳定性分析 | 第70-72页 |
5.2.1 监管机构行为的动态复制方程 | 第70-71页 |
5.2.2 地方政府的动态复制方程 | 第71-72页 |
5.3 博弈结果及政策启示 | 第72-75页 |
5.3.1 博弈结果 | 第72-74页 |
5.3.2 政策启示 | 第74-75页 |
6 财政农业支出机制优化——基于农业项目投资的视角 | 第75-90页 |
6.1 当前财政农业支出机制介绍 | 第75-78页 |
6.1.1 当前财政农业支出机制运作模式 | 第75-76页 |
6.1.2 当前财政农业支出机制实施程序的缺陷 | 第76-77页 |
6.1.3 农业综合开发与利用项目(GIADP)描述 | 第77-78页 |
6.2 财政农业支出机制优化的主要框架 | 第78-83页 |
6.2.1 机制优化的实施主体:省-县-村三级实施主体 | 第78-79页 |
6.2.2 机制优化的实施内容:聚焦三个重点实施领域 | 第79-81页 |
6.2.3 机制优化的实施方法:制定效果评价指标 | 第81-82页 |
6.2.4 机制优化实施的影响评估: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 第82-83页 |
6.3 财政农业支出机制优化的实施程序 | 第83-90页 |
6.3.1 项目瞄准——确认目标群体 | 第84-85页 |
6.3.2 项目实施——确定项目内容 | 第85-86页 |
6.3.3 项目评价——实施主体的有效性 | 第86-87页 |
6.3.4 项目影响——实施内容的可持续性 | 第87-90页 |
7 完善中国财政农业支出的配套政策 | 第90-105页 |
7.1 建立健全财政农业支出监管机制 | 第90-94页 |
7.1.1 促进财政农业支出法制化建设 | 第90-91页 |
7.1.2 加强财政农业支出管理制度创新 | 第91-92页 |
7.1.3 完善财政农业支出全程监管机制 | 第92-93页 |
7.1.4 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监管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93-94页 |
7.2 重点提高财政农业支出绩效 | 第94-99页 |
7.2.1 优化财政农业支出项目的立项决策机制 | 第94-95页 |
7.2.2 强化财政农业支出管理机制 | 第95-96页 |
7.2.3 完善财政农业支出政府部门分工协作机制 | 第96-98页 |
7.2.4 健全财政农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 第98-99页 |
7.3 完善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政策建议 | 第99-105页 |
7.3.1 明确政府支出范围,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 第99-101页 |
7.3.2 建立以财政农业支出为引导的多元化农业支出体系 | 第101-102页 |
7.3.3 加快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 第102-103页 |
7.3.4 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 第103-105页 |
附录 | 第105-115页 |
附件6-1: 项目主要内容 | 第105-106页 |
附件6-2: 项目实际效果及影响 | 第106页 |
附件6-3: 受益农户调查表 | 第106-107页 |
附件6-4: 项目内容评价 | 第107-108页 |
附件6-5: 项目实施安排 | 第108-109页 |
附件6-6: 受益农户调查表 | 第109页 |
附件6-7: 项目内容及分解 | 第109-111页 |
附件6-8: 培训人数(分项目活动) | 第111-112页 |
附件6-9: 村级代表调查表 | 第112-113页 |
附件6-10: 县乡相关部门调查情况表 | 第113-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0页 |
后记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