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2.1 有关融资理论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2 有关融资对企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8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论文的框架 | 第19-21页 |
2 建筑施工企业融资理论概述 | 第21-32页 |
2.1 企业融资及融资方式 | 第21-23页 |
2.1.1 企业融资的内涵 | 第21页 |
2.1.2 企业融资的方式 | 第21-22页 |
2.1.3 不同融资方式的比较 | 第22-23页 |
2.2 企业的融资模式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2.2.1 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 第23-24页 |
2.2.2 企业成长 | 第24-25页 |
2.2.3 企业盈利能力 | 第25页 |
2.2.4 金融机构对待风险的态度 | 第25-26页 |
2.2.5 制度环境 | 第26页 |
2.3 我国建筑企业资金需求的特殊性分析 | 第26-27页 |
2.3.1 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 | 第26页 |
2.3.2 投资活动的资金需求 | 第26-27页 |
2.4 企业融资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2.4.1 MM理论 | 第27-28页 |
2.4.2 代理理论 | 第28-30页 |
2.4.3 信号传递理论 | 第30页 |
2.4.4 优序融资理论 | 第30-32页 |
3 XX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案例介绍及其融资现状分析 | 第32-40页 |
3.1 XX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 第32-34页 |
3.1.1 XX省建工集团基本情况 | 第32页 |
3.1.2 XX省建工集团财务状况分析 | 第32-34页 |
3.1.3 XX省建工集团经营状况及发展趋势 | 第34页 |
3.2 XX省建工集团融资现状分析 | 第34-37页 |
3.2.1 企业融资特征分析 | 第34-35页 |
3.2.2 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需求问题 | 第35页 |
3.2.3 传统挂靠模式对企业融资的利弊分析 | 第35-36页 |
3.2.4 企业上市融资现状 | 第36-37页 |
3.3 XX省建工集团融资渠道分类及其特点 | 第37-40页 |
3.3.1 直接融资渠道 | 第37页 |
3.3.2 间接融资渠道 | 第37-38页 |
3.3.3 两种融资渠道的简单比较 | 第38-40页 |
4 XX省建工集团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0-46页 |
4.1 融资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4.1.1 融资风险未得到有效控制 | 第40页 |
4.1.2 融资方式过于单一,且缺乏创新性 | 第40-41页 |
4.1.3 融资成本过高 | 第41-42页 |
4.1.4 融资目标的盲目性 | 第42-43页 |
4.2 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3-46页 |
4.2.1 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 | 第43页 |
4.2.2 企业业务范围的局限性 | 第43-44页 |
4.2.3 企业对融资决策缺乏系统全面的统筹规划 | 第44页 |
4.2.4 企业大多只重视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收益 | 第44-46页 |
5 解决XX省建工集团融资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 第46-53页 |
5.1 完善企业融资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融资效率 | 第46-48页 |
5.1.1 做好融资决策的可行性研究 | 第46-47页 |
5.1.2 分析融资风险,建立健全风险规避措施 | 第47页 |
5.1.3 强化融资成本管理,实现成本控制 | 第47-48页 |
5.1.4 培养多方面融资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 | 第48页 |
5.2 拓展新型融资模式,丰富资金筹措渠道 | 第48-51页 |
5.2.1 发行超短期融资券 | 第48-49页 |
5.2.2 供应链融资 | 第49页 |
5.2.3 租赁融资 | 第49-50页 |
5.2.4 信托融资 | 第50-51页 |
5.3 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 第51-53页 |
5.3.1 积极承揽投资建造政府一体化项目 | 第51-52页 |
5.3.2 配合国资委推动企业上市融资 | 第52-53页 |
6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