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2 美丽乡村建设理论研究 | 第11-17页 |
2.1 美丽乡村建设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第11页 |
2.1.2 田园城市理论 | 第11页 |
2.1.3 景观美学原理 | 第11-12页 |
2.1.4 景观生态学原理 | 第12页 |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2.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页 |
2.2.2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 | 第12-13页 |
2.2.3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2.2.4 国内乡村建设实践 | 第15-16页 |
2.2.5 国内外研究的启示 | 第16-17页 |
3 潞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 第17-25页 |
3.1 潞城市区域概况 | 第17-18页 |
3.1.1 地理区位 | 第17页 |
3.1.2 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 | 第17-18页 |
3.1.3 人口与社会经济 | 第18页 |
3.2 潞城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 第18-23页 |
3.2.1 文化传承型 | 第19-20页 |
3.2.2 生态保护型 | 第20-21页 |
3.2.3 产业发展型 | 第21-22页 |
3.2.4 休闲旅游型 | 第22-23页 |
3.3 美丽乡村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3.3.1 缺乏规划理论指导 | 第23页 |
3.3.2 思想落后,缺乏保护意识 | 第23页 |
3.3.3 过渡设计,失去了田园气息 | 第23-24页 |
3.3.4 缺乏群众参与和科学管理 | 第24-25页 |
4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 第25-33页 |
4.1 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 第25-26页 |
4.1.1 规划设计目标 | 第25页 |
4.1.2 规划设计原则 | 第25-26页 |
4.2 规划设计的评价体系 | 第26-33页 |
4.2.1 评价原则的确立 | 第26页 |
4.2.2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26-29页 |
4.2.3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29-33页 |
5 规划实践——以辛安泉镇六村连片美丽乡村规划为例 | 第33-50页 |
5.1 区域概况 | 第33-34页 |
5.1.1 地理区位 | 第33页 |
5.1.2 人口与社会经济 | 第33-34页 |
5.1.3 自然与人文资源 | 第34页 |
5.2 现状评价分析 | 第34-40页 |
5.2.1 宜居性现状分析 | 第34-37页 |
5.2.2 宜业性现状分析 | 第37-38页 |
5.2.3 宜游性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5.2.4 现状综合评价 | 第39-40页 |
5.3 总体规划设计 | 第40-50页 |
5.3.1 规划定位 | 第40页 |
5.3.2 规划结构 | 第40-41页 |
5.3.3 规划内容 | 第41-50页 |
6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Abstract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