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第12-14页 |
(三)民族地区经济相关文献 | 第14-15页 |
(四)文献综述简评 | 第15页 |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5-16页 |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五、研究创新之处及难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界定 | 第18-23页 |
一、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界定 | 第18-20页 |
(一)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理论研究 | 第18页 |
(二)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界定 | 第18-20页 |
二、经济增长质量四个相关概念 | 第20-23页 |
(一)经济增长数量 | 第20-21页 |
(二)经济发展 | 第21页 |
(三)可持续发展 | 第21-22页 |
(四)五个发展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及方法 | 第23-31页 |
一、构建指标体系的重要性论述 | 第23页 |
二、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23页 |
三、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23-29页 |
(一)创新性指标 | 第24页 |
(二)经济效率指标 | 第24-25页 |
(三)稳定性指标 | 第25页 |
(四)经济结构指标 | 第25-26页 |
(五)生态环境指标 | 第26-27页 |
(六)居民福利指标 | 第27-28页 |
(七)指标计算方法及属性 | 第28-29页 |
四、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方法简介 | 第29-31页 |
(一)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29页 |
(二)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步骤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 | 第31-50页 |
一、理论函数推导 | 第31页 |
二、数据说明及处理 | 第31-33页 |
(一)数据选取及来源说明 | 第31-32页 |
(二)数据去量纲处理 | 第32-33页 |
三、民族七省区经济增长质量横向分析 | 第33-39页 |
(一)确定权重 | 第33-34页 |
(二)经济增长质量评估结果 | 第34-39页 |
(三)民族七省区经济增长质量分析小结 | 第39页 |
四、内蒙古经济增长质量纵向分析 | 第39-47页 |
(一)创新性分析 | 第41-42页 |
(二)经济效率分析 | 第42-43页 |
(三)稳定性分析 | 第43-44页 |
(四)经济结构分析 | 第44-45页 |
(五)生态环境分析 | 第45-46页 |
(六)居民福利分析 | 第46-47页 |
(七)内蒙古经济增长质量分析小结 | 第47页 |
五、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问题 | 第47-50页 |
(一)创新投入力度不够,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 第47页 |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 | 第47-48页 |
(三)需求结构不合理,内外需求不足 | 第48页 |
(四)城乡差距较大,二元经济结构凸显 | 第48-49页 |
(五)生态环境脆弱,且遭到破坏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提升途径 | 第50-54页 |
一、加强科技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及经济增长潜力 | 第50页 |
二、合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 第50-51页 |
三、改善需求结构 | 第51-52页 |
四、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 第52页 |
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0页 |